
1974年4月19日💉🈵,我校接到國務院科教組文件通知:兩名阿爾巴尼亞籍留學生(揚尼·西拉🧕🏽、什克爾基姆·孟捷拉裏)將在8月下旬前來我校學習,專業為無機化學(化肥)🤷♂️。為了做好留學生的接待、培養等工作,學校於5月24日決定成立留學生辦公室♐️,常設兩名專職人員(一名為工宣隊),並由黨委常委黃岱甡負責分管。至此👷🏻🚵🏽♀️,在1972年招收工農兵學員基礎上,我校開始恢復招收外國留學生↗️⏰。
由於當時學校沒有無機化學(化肥)專業,在征得阿爾巴尼亞方面和留學生本人同意後遂將兩名留學生安排在無機化工專業學習,並按教育計劃,原則上實行與國內學生同班上課,個別課程區別對待,並另行編寫相應教材。據說當時這兩名留學生由幾名國內學生專門陪同,幾乎是“同吃🧍🍐、同住🧑🏼🚀🦣、同行”⛺️,目的在於各方面能給以最大的關心和幫助🕵🏽♀️,也為安全保護起見。
對這兩名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校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專門製定了關於外國留學生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辦法、留學生守則等➔,要求把做好留學生工作提高到貫徹執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線的政治高度來對待。學校方面經常組織任課老師、保衛人員、醫生、清潔工、炊事員👓、電話員、司機等參加學習班,進行國際形勢🔀🧂、保密和外事紀律教育,甚至還召集梅隴公社💯、朱行公社、鄰近生產隊🛡、50公交汽車隊負責人☘️,校內郵局、商店、理發室相關人員開座談會🧑🏽💻,以保各項工作萬無一失。
留學生除在課堂上進行專業學習外,還被安排了大量的參觀實習,有市內的,也有外省市的,有工廠企業,也有紀念館🦐🧰、人民公社等,兩位小夥子還到鄰近生產隊去參加過“三秋”勞動呢🚵♀️。
經過三年的學習(當時規定的學製),兩位阿爾巴尼亞留學生結束了在我校的留學生涯,順利畢業。至今🔒,沐鸣平台仍然完好保存著兩張當時歡送他們的畢業留念合影❤️。時光飛逝,30多年後的今天,若能聯系上這兩位校友回到母校相聚,定有一番深情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