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年初,上海市第十屆科技精英獎(2007年)評選結果揭曉🏕,剛剛跨過人生40年的我校劉昌勝教授喜獲殊榮。一夜間💴,各大報刊😁、網站等媒體競相報道👯,“人造骨”、“人工骨”、人體“零部件”幾乎成了劉教授的代名詞。有關劉教授15年來潛心研究“人造骨”的情結和艱辛,《文匯報》、《科技日報》、《新民晚報》等都作了詳細的專題報道,他的研究成果為無數患者帶來了希望和幸福,也為華理贏得了極大聲譽,可喜可賀🥅!
“上海市科技精英獎”設立於1989年,每兩年評選一次,20年來共評選了10次,每次10名👩👩👧,至今共有100名上海籍科學家獲此大獎👨👨👧👧,其中34名由兩院院士所獲。在這100名精英中,除劉昌勝外,華理還有5名科學家早先執得了牛耳,他們是🤜🏼:智能檢測與信息處理專家高敦嶽教授(1991年,第二屆);化工自動化專家黃道教授(1997年,第五屆);精細化學品研究專家🫗、我校現任校長錢旭紅教授(1999年,第六屆)⚂;藥物研究專家、藥學院院長蔣華良教授(2003年🍿👨🏫,第八屆)和石油化工過程研究專家🦥、校長助理錢鋒教授(2005年,第九屆)🧛🏻♀️🌹。與劉昌勝教授一樣,這5位“精英獎”獲得者均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為上海、為人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支撐起了上海科技發展的“速度”和“高度”🤽🏼♂️,是上海人民的驕傲🧗🏼♂️,更是華理師生員工的傑出楷模⛹️♀️。
華理的發展需要精英,華理的明天會孕育出更多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