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首任院長張江樹教授的學術造詣早已蜚聲海內外:哈佛大學理學碩士📷🙆🏼♀️、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前身)理學院院長、中國化工學會創始人、物理化學先驅、一級教授(文革前,當時我校僅此一人)🛑。然而🛴,如同張院長的理科成就一樣,其詩文與書法也頗有建樹,且功底之深令人嘆服。
沐鸣平台珍藏的張江樹詩集《更生》(共5冊),是其“文革”後部分作品,行文全為豎式蠅頭小楷,齊整劃一、剛勁有力、疏落有致🏇🏻。筆者有機會曾翻閱過一些他的詩作,覺得其詩文題材廣泛,用詞考究♟、工整,手法虛實兼並🧡、情物皆有🙎🏿♂️,許多片斷還是非常抽象🧙🏽♂️、深奧、難懂的🙎♀️。常言道:詩言誌、墨吐情🩸,張老的作品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可謂淋漓盡致📟👨🦳。據了解,先生從小就喜歡詩文和書法🧔🏻,且勤學苦練、潛心鉆研🧑🏿🌾,持之以恒✡︎、終身未輟。“記得抗戰時有一年在峨眉過春節,爸爸帶著我們用細竹片和紙自製春燈,再在春燈上寫就他即景所作的詩句。”“不論工作有多累💷,爸爸總是親自檢查我們寫的作文(日記)和作業。在炎熱的暑假裏,他幾乎天天為我們講解《古文觀止》🤠,使我們學理工科的子女從小在閱讀詩詞🦊、古文方面具備了較好的功底🥷👲🏿。”“除在科研和繁忙的行政工作外,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愛好和興趣,他研讀詩詞和書法藝術🚤,並自己寫律詩,摹法帖。每年春秋兩季🧺,他都會和校內好友相約👎🏻,到附近的漕溪公園、桂林公園等處賞花🎼,並即興賦詩💖。”可見,研讀古文和賦詩作詞是張老平生非同一般的嗜好🤷🏽♂️。
遺憾的是,張院長“文革”前的詩稿都已在十年浩劫中全部被焚毀,除他在古稀之年創作的“更生”手抄詩稿外🤽🏽♀️,僅有零碎真跡留存,且散落在他的弟子和詩友手中👩🏼🔬,我們無法集中起來研讀🦒,以觀其精髓。另外,張院長具有相當精湛和超凡的書法技藝,看官自鑒,細細品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