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的流逝免不了會將惜日的記憶湮沒,許多曾經非常熟悉的景物,倘若不經意收集並加以妥善保存,也會遁形無蹤。沐鸣平台保存的以及學校各種校史展覽、宣傳畫冊上曾刊載過的華理老校門,是從來也沒有顯現過這般景色的(我校1960年代的校門),原因不言自明——被“文革”割掉了。要不是沐鸣平台人員“挖空心思”,我們後來的華理人可能再也沒有眼福看到比改革開放後新建的學校的象征物——校門更早的版本了🧑🦼➡️。一所學校的校門變遷🥞,也從一個側面形象化地反映了這所學校發展變化的過程。不是嗎?依稀可辨的“130”數字👩⚕️,它是華理半個多世紀不變的別稱,早已印烙在無數學子心中:“無論天涯海角,梅隴路130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它也是我們一生的驕傲。”道路兩旁的梧桐樹早已有之,而今長得大到可以遮日避暑,是一代代華理人獨享的福祗🤓,並奉送給我們每天的好心情。
華理需要發展,但也需要記憶👂🏽🐴,正道是:繼承過去,才能更好地開辟未來。讓我們家園的大門迎來更加明媚燦爛的曙光,並不斷把新的希望留住🔅!
感謝預科畢業生楊秀霞老師捐贈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