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藥專家巴拉什庫夫在指導畢業生搞設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創建於1952年10月的我校,也面臨著巨大困難:經費短缺👎、資源稀少,辦學條件非常艱難,特別是教材建設和專業實驗室幾乎空白🗻。而當時我們的老大哥——蘇聯(下同)已經過4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豐富經驗。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當年🧑🏼🏭,我國工農業生產以及教育📏、科研等各條戰線,都得到了大批蘇聯專家的援助。
1954年12月6日,我校首次邀請在天津大學講學的蘇聯耐火材料專家威吉🥶、無機物專家阿赫米托夫來校作短期(3周)講學💪。1955年11月🤹🏼,蘇聯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教授🧑🏽⚖️、染料化學專家尼柯連柯來我校講學(2周)🔜🌦。1956年2月24日,我校首次聘請蘇聯矽酸鹽專家米德維捷夫來校作長期(1年)講學,並請他擔任了張江樹院長的顧問。1956年4月18日🆒👨🏻🏭,在大連工學院講學的蘇聯專家杜馬什涅夫來我校講學(2周),主要為化工機械系化學生產機器及設備專業作示範性講課🙇🏼♀️、專業課答疑和專題報告🧑🏻🌾。早在一年半前的1954秋,我校就派出了化工機械系青年教師吳東棣前往大連工學院進修👩❤️💋👩𓀖,目的也是為了向杜馬什涅夫學習🧎♀️➡️💃🏿。1956年4月19日🦻🏽🩼,享有國際威望的蘇聯科學院院士🚉、耐火材料專家布德尼可夫和電磁專家鮑爾恰可夫斯基博士來我校參觀、指導工作。布德尼可夫曾一次獲列寧勛章、三次獲斯大林獎金👩🏻🔧。1956年9月24🔵,我校聘請蘇聯製藥專家巴拉什科夫前來講學(9個月)。巴拉什科夫不僅要為青年教師講授專業課程💁🏽♀️,還要具體指導和幫助製藥教研組開展工作。1957年4月10日,蘇聯煉焦專家格裏高裏耶夫來校指導工作(1周)。1957年10月7日🤷🏼♂️,我校邀請蘇聯基本有機合成專家列赫斯費爾特前來講學(2周)。專家與基本有機合成教研組共商教學計劃、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科研工作問題👸🏼,並作了《有機酸的合成》🖕、《乳液聚合》兩個學術報告。
1958~1960年間,還有10多位各專業的蘇聯專家來過我校作短、長期講學,他們是:1958年6月7日,蘇聯抗生素專家列托維夫;1958年10月7日,門捷列夫化工學院費道謝耶夫🧝🏻♂️🦺、列寧格勒化工學院埃費羅斯和卡拉別奇揚茨教授;1959年1月10日,蘇聯科學院德仁斯李托夫斯基、米克珍斯基教授;1959年1月24日,門捷列夫化工學院庫德略夫采夫教授🗾;1960年1月6日,蘇聯化工原理專家卡法洛夫;1960年3月28日📰,蘇聯合成橡膠專家基爾皮奇尼可👩👧;1960年5月28日,石油裂化加工工藝專家達尼洛娃等。
這些蘇聯專家來我校講學和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我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使我校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更完備、更全面的培養專門人才的經驗和方法,為我校在1960年躋身進入國家64所重點高校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7年11月7日👩🏼🦳,是蘇聯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的紀念日,為了感謝蘇聯人民對我國的無私幫助🫃🏿,我校與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莫斯科化學機器製造學院建立了中蘇文化友好合作聯系。11月4日🙍♀️,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還專門來我校作了“堅持十月革命的道路,向蘇聯學習”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