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譽澂教授是1956年4月2日從北京輕工業部醫藥工業管理局調來我校擔任教學工作的,為我校創建新中國第一個抗生素製造工學本科專業註入了實力。
馬譽澂先生1927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後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衛生學院,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抗生素專家。解放前,他曾在中央衛生實驗院北京分院(中央防疫處)盤尼西林室工作,與湯飛凡、童村等對青黴素研究頗有建樹🧙🏻♀️。解放後😳,他曾任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抗生素室主任技師🧜🏿♂️,並於1949年12月17日成功發明了青黴素鉀鹽結晶的提取方法🐯,使我國青黴素研製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因此發明,1950年他受到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的嘉獎。1952年8月🏝,他調至華東工業部上海醫藥器械公司藥品三廠研究室任副主任,與童村等一起創辦我國第一家抗生素專業生產廠——上海第三製藥廠。1953年5月1日,首批國產醫用青黴素在該廠誕生,揭開了中國自行批量生產抗生素藥物的歷史。1953年12月𓀜,馬譽澂重回北京,任北京抗生素廠籌備處工程師,1954年2月兼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窮二白,抗生素藥物的生產雖然已有眉目,但與億萬人民大眾的需求👩🏻🦼➡️🤸♀️,簡直是天差地遠👲🏽,加上當時的美國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指望用上青黴素。國家當時的政策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一方面大力投資,興辦抗生素藥廠🙎🏻♀️;一方面決定盡快在大學裏創辦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自行培養高級技術人才,以適應抗生素藥廠的快速發展之需。我校是新中國組建的第一所化工學院📀👩🏿🚒,1953年已創辦了化學製藥工學專業且招收了學生。1954年底高等教育部決定將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也設在我校,並請求衛生部、輕工業部等調配相關專家前來支援教學工作👃。1955年秋🤹🏿♀️,新專業如期創建,先從1953年入學的化學製藥工學專業轉一半學生改學抗生素製造工學。1956年初馬譽澂教授到校,使該專業主力師資解了燃眉之急。同年,馬教授獲準招收我國首批副博士研究生,成為我校首批4名研究生導師之一✋🏿。
1955年底🚣🏻♂️🧑🏽🏭,馬譽澂教授編著的《抗生素》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書是國內最早的一部系統介紹抗生素研究👩🏽🚒、製備、檢測等方面知識的專著8️⃣。之後🧑🏿✈️,他結合科研和教學工作,又於1959、1965年對此作了增訂和修訂🧘🏼♂️,並更名為《抗菌素》🫵🏿。此書是我校抗生素專業各屆學生必學的教學用書😰,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發揮了重大作用😵💫Ⓜ️。
1957、58年我校培養的抗生素製造專業學生相繼畢業🧜🏻,為全國各地新建的抗生素藥廠,如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抗生素藥廠——華北製藥廠等輸送了急需的技術人才。
1955年我校創建的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率先誕生的一個新專業,它開啟了我國自行培養抗生素生產製造高級人才之先河。
註:抗生素(Antibiotics,混稱抗菌素),通俗講就是一大類治病用的藥物,有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黴素等👮🏼♀️,其中青黴素最負盛譽,譯名🥅:盤尼西林(Penicillin)🏊🏿😸。青黴素是由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等發現的,1942年時僅有美國能小批量生產,並嚴格控製在二戰後期的盟軍傷員中使用,其價格非常昂貴,賽過黃金🛜👩🏻🍼,被稱之為“神奇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