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毓珍、任德呈、雷堅等師生在松江縣糧食局南門糧庫谷物鼓風幹燥現場合影(1965年6月)
1962年🧜🏻♀️,我國經歷了嚴重的“三年嚴重困難”後🙎♂️,中央調整了工農業生產的政策,鼓勵農民搞“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包產到戶)等,糧食生產形勢開始好轉👈🏻,國家糧庫中的儲備也逐漸增加,利用太陽光翻曬糧食的重任又成了糧庫職工的一件大事🪴。
差不多同時期🍷,我校化學工程學教研組顧毓珍教授等在“流體邊界層與傳熱問題研究”上有重大進展。於是,他們決定將有關流體傳熱技術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之中,為國家建設事業服務。1961年,顧毓珍所指導的工60班吳城、張曉褆完成了“噴動床幹燥”畢業論文;1962年🤾🏻♂️,顧毓珍所指導的工70班葉惠之🧑🏿⚖️、李希光、王國耀完成了“噴動床幹燥的研究”畢業論文;同年🔽,顧毓珍自己在學校第六次科學研究報告會上作了“噴動床幹燥谷物的研究Ⅰ”報告;1963年1月,顧毓珍在《化學世界》雜誌上發表“噴動床幹燥谷物的研究——降速階段幹燥數據的分析”論文🌦;1965年1月,顧毓珍與其所帶的研究生沈惠子等在《化學世界》雜誌上發表“有導向管噴動床的流體力學與油菜籽幹燥”論文📳。可見,這一時期顧毓珍等在推廣流體傳熱技術於應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本文配圖是顧毓珍之子顧慰源最近捐贈給沐鸣平台的、有關當年我校師生幫助松江縣糧食局南門糧庫建造噴動床谷物幹燥裝置的情況👃🏻。照片拍攝於1965年6月,上有顧毓珍、任德呈、雷堅、沈惠子等,還有兩位糧庫的師傅💄。谷物幹燥設備上還貼有“熱烈歡迎華東六省一市幹燥會議代表蒞臨觀摩幹燥技術”字樣的橫幅🧑🧑🧒🧒,可見該技術項目當時之影響力🐼。
噴動床技術是K. P. Mathur和P. E. Gishler於1955年最早提出的,它是流化床技術的改進🧑🏽💻。顧毓珍等研究的噴動床是借內置導向噴管🏊🏼♀️,使氣-固兩相流體得到充分換熱而實現幹燥目的的一項新技術,可應用於稻谷、小麥🎷、大豆🧑🦲、油菜籽等農作物的幹燥📊,化肥生產工藝中的造粒等也可以采用。
我校教師當年將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於工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示範作用。1966年5月,我校與上海市糧食研究所等還在繼續推廣該技術。之後數十年,全國各地紛紛仿效之,建立了數以千計的谷物幹燥基地,為科學地保護🧎🏒、儲存糧食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學化工流體傳熱出身的沈惠子校友,從此也一輩子工作在糧食管理行業,直至在浙江省糧食局局長的任上退休為止。
1964年11月,顧毓珍撰寫的《湍流傳熱導論》(化學工程學叢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的侯德榜先生為之作序。此書後多次印刷,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79年。書中第四節“流體中加入固體顆粒對傳熱的作用”,談到了上述工藝。
註:顧毓珍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流體傳熱理論研究專家👨🏻🦯,早在MIT(1927年)攻讀化學工程博士學位時,就在“流體之流動及傳熱問題”研究上取得了駭世成就✮,他提出的“流體在圓管內流動時的摩擦系數與雷諾數的關聯式”🫷,得到世界同行公認並冠以“顧氏公式”而載入史冊。1952年我校創立,顧毓珍來校工作,除了教書上課🖐🏿,他還帶領化工原理、化學工程教研組師生積極開展湍流流動的動量傳遞與熱量傳遞研究、噴動床技術研究等,與國際前沿課題接軌,是中國“三傳一反”(動量傳遞、熱量傳遞、質量傳遞過程和化學反應工程)化學工程基礎研究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