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1:建於建校初期的兩棟“教授樓”(化工四村)

圖片說明2🧓🏿:建於建校初期的12棟老一村“聯體別墅”

圖片說明3©️:在最後一棟老一村樓址上新建的最後兩棟居民樓(1995年10月)
1952年建校時🧍🏻♀️,校區臨時性放在江灣平昌街的原同濟大學理學院原址(此處僅占地40來畝,非常局促👷🏻,是上海淪陷時日本人建造的一所小學。抗戰勝利後,同濟大學回遷,政府給了他們使用)⛑️。當時教職員工少,大部分住在市區自己的家🧝🏿,每天來回上下班(江灣也算郊區🙎♀️,但不算太遠,有公交車通達),僅有少部分教師和“南下”來校工作的幹部住在學校附近(分幾處,屬政府調撥給學校的公房)。
1952年11月,學校成立了新校區工程基建委員會,決定在上海西南郊的梅隴鄉新辟校址(約占地600畝)。至1954年夏,新校區數萬平方米建築建成,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供教職員工居住的樓宇🦏👕,如供單身教職工住的團結一、二樓,副教授以上住的化工四村的一棟三層樓(遷校時先建成了一棟🦹🏼♀️,緊挨四村的就是竹籬笆🐀,還有小河溝👄,外面也是學校的地塊,已征用進來,但還未建設🏊🏼🥟,基本上是荒著,後有教師在其上面種植一些四季時鮮蔬果🐨,以找閑樂),以及供講師(科級以上幹部)住的12棟兩層小樓(每棟可住4戶)。另外還在校園的西側🎄,建了一些兩層樓的住宅👩🏼🔧,供職員、助教和工友居住𓀄,是為化工二、三村。
學校剛遷來時👲🏻,仍然沒有多少教職員工住在校園內👆🏼,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數教師市區有住房(家小也都在市區),二是梅隴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公交車只通到漕河涇)🫅🏿,購物等僅有梅隴供銷社在校園內設立的小賣部👂,糧店👩🌾、副食品店(肉莊)💆🏻♀️、生產資料部(買鍋碗瓢盆💺、掃帚)等都在“梅家弄”鎮上🥋。新建的這些住宅剛開始幾年內很寬裕👨🏼🦰,故最早的幼兒園也放在一村的12棟兩層樓內,直到1956年,物理化學教研組剛留校的竇啟榮等一些女教師還曾住在四村內(作女教師集體宿舍)☝🏼。
針對這種情況,老院長張江樹帶頭搬遷來梅隴校內住。在其影響下,這裏的人氣,慢慢開始“濃厚”起來🦴,特別是許多畢業留校並結婚成家的年青教師👚,都選擇在這裏生活。後來,一村裏又造了兩棟三層樓住宅,為了與先前的12棟小樓區分👊🏻,化工人又稱之為“新一村”(前者就稱“老一村”)。至此,化工一、四村和二、三村格局初步形成,且其名沿用至今。這些建築從結構上看差異較大,一是各單元的面積,四村的最大,有書房和陽臺;12棟小樓次之,沒有陽臺,但有落地玻璃門(采光較好)💇🏻♂️;新一村和二、三村的房子面積較小,也沒有陽臺等🥦,三村裏的有些住宅連煤衛也是合用的(談不上獨立成套)。二是這些樓都是有尖頂的“坡屋”(隔熱且防漏雨)😙,還有建築結構內部設置了專門的通氣(風)道。化工居民小區內以後建造的所有住宅均為平頂,所以才有後來的“平改坡”之說(約在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前夕由政府出資改造)。
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住在校園內的教職員工人口越來越多,光新教工單身宿舍就有團結三、四和五🏊♂️、六樓⛹🏻,成套的住宅還有後來常稱的“80套”和“64套”。後者為“文革”期間建造☝️📍,面積小、質量差,僅為3~4口之家的一個簡單棲身之處。居民樓的大規模建造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此時❌,教職員工的居住條件雖有改善,但房源始終供不應求,故校內(福利)分房問題一直令人“頭疼”(校方和居民都為之傷透腦筋),直至1990年代後期取消實物分房為止。
72套住宅樓(3棟)建成前,小區內原來的“老一村”兩層樓住宅已僅剩一套了(位於現在的一💇🏼、四村門口西側靠梅隴路),本想留著作紀念的🤹🏿♂️,但實在用地緊張,最後還是“忍痛”將其拆除了(甚是遺憾,這些樓分明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聯體別墅”),原址上新建了化工園內的最後兩棟居民樓。1980年代起,二🤽、三村內也開始新建了多棟新樓,華理苑則是1990年中期才新增土地建起來的⛓️💥。另外還有團結七樓🍫、鴛鴦樓和那棟16層高的教師公寓也是較後相繼建成的“居民住宅”。
與學校最早建築有關的還有兩件事:一,早先學校的東門和一四村(西)門,均不在現址,它們都被作過挪動,外觀上好像與裏面的主幹道對直(準)了🧏🏽♀️,便於出入,但從“風水”上看🫷🏿,原來的考慮可能更加合理。包括學校的南大門,原來前面也沒有現在的天等路的。二🧘🏿,建校初期就設置在化工園內的理發店🍒,至今還保留著(但不在現址。那幾把理發椅子,可能也沒有換過),理發師傅換過數茬🔘,然據說管理體製上(“上下級”領導關系),現在他們還是與“梅隴鎮供銷社(可能也叫什麽公司)”搭界🫧,即為梅隴鎮外設在學校內的一個“實體”,甚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