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夏我校從江灣遷址梅隴時🍏,校園裏僅建了第一、二兩棟學生宿舍樓,其余均用臨時的“棚屋”作過渡“宿舍”🧑🏼🦰🧑🔬,因為第三宿舍及以後的樓還未來得及建成(1955級新生還曾經住過圖書館底樓)。

圖片說明🦸🏻♂️🔪:1954年11月學校剛遷來梅隴校址時剛啟用的第二學生宿舍及飯廳👩、大禮堂
隨著2003年6月第二學生宿舍新樓、2007年4月博士生宿舍樓(勵誌公寓)的相繼建成🧳,建校初期最早建成的那兩棟“一舍”和“二舍”,就此從華理人的視野中消失,成了記憶裏的歷史(也因此👭🏼,華理園中至今沒有編號為1的學生宿舍樓)。
一舍和二舍的拆除是很可惜的,因為它們是華理所有學生宿舍樓裏最古老😉、最漂亮的兩棟建築🧑💼,而且布局也非常合理🙎🏼♀️💁🏽。據查檔案,當年將飯廳建在了兩棟樓宇間的西側,東側為大禮堂,中間為(小)操場,還有浴室、圖書館也在附近👩🏻🦼,皆為方便學生鍛煉、生活起居和自修。特別是這兩棟樓的盥水間,鑲嵌在樓宇的西側且呈南北對稱(與團結1🤽🏻♂️、2和3、4樓一樣),這樣,樓道內就比較幹燥✳️,也少從衛生間散發出來的異味。另外,最早的廣播臺也設在二舍二樓的西側,全由學生自己負責管理🤵🏻♀️。

圖片說明🙏🏿👩🦳:一舍🏋🏿♂️、小河、老圖書館、男浴室等舊貌
改革開放後,一舍、二舍的用途作了改變👩🦱🕍,前者(位於南邊的一棟),底樓為後勤的總務處各部門所用,最為大家熟悉的是機票、火車票校內代售點就設在過道北側的第一間內;二樓為有機系(後改名為生工系)的辦公室等🍃;三樓為社科系和學報編輯室等。後者(位於北邊的一棟)為女研究生宿舍。那時,進出此樓的她們,曾經引來了不少本科生的羨慕,因為考研難🐻❄️,能考取的女生更少🤦🏽♀️✌🏽。
順便一提,此處所說的大禮堂,並非現在(2002年大改造過)的這個大禮堂🦸🏻♀️,而是建校時所建的一個簡易大禮堂。1958年時,老的禮堂撤除,新建了現在的這個大禮堂,位置差不多在原地,但走向調了一個90度,為坐北朝南。

圖片說明👨🏿🚒:1955年6月學校招生簡章上對外宣傳的照片:二舍、飯廳、淋浴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