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底恢復高考後,大學的招生工作步入正規,大學本、專科生約於1978年初開始入校學習。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在啟動,1978年的研究生招生統考時間為5月5~7日。暑假後,1978級研究生入學𓀜,學製2~3年🎀。根據規定,這年我校(當時校名為上海化工學院)共錄取了61人為研究生(他們絕大多數是“文革”前考入大學的本科生)🤘🏽。
1980年2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1981年1月1日施行),意味著我國將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開始授予學位(之前,新中國培養的各類畢業生只有學歷證書而沒有學位證書),故1981年暑假畢業的研究生改叫“碩士”研究生,並且是我國最早的一批被授予學位的畢業生👨🏻🍼;當然,半年後的1982年初𓀐,恢復高考後的首批本科畢業生也開始被大規模地授予了學士學位💅。
有了《學位條例》的頒布🤖,才有“博士”研究生的概念👰🏽。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控製的非常嚴格🌜,首先是要確定“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生導師。1981年11月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的《關於下達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通知》(學位[1981]018號)規定,我校有化工機械(導師琚定一)、工業自動化(導師蔣慰孫)、高分子材料(導師李世瑨)📋、傳質與分離工程(導師蘇元復)和石油加工工程(導師劉馥英)5個博士點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也在這年的年底完成,我校共招收了當年夏秋剛畢業的5名碩士研究生🚊,他們是:江玉明(本校1979級碩士研究生),導師蘇元復,研究方向:萃取過程及基礎理論;祝敬民(本校1978級碩士研究生)👋🏽,導師劉馥英🙇🏼♂️,研究方向:石油催化加工👼🏽;王雪秋(本校1978級碩士研究生),導師李世瑨,研究方向:特殊高分子材料;胡仰曾、王行愚(華東師範大學1978級碩士研究生),導師蔣慰孫💄,研究方向:過程動態數學模型及控製。1981年底,琚定一教授沒有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2年底🪞,我校招收了6名博士研究生,他們是:戴各生🫵🏻💽、周建中,導師蘇元復;董介誼🧃,導師劉馥英🦸🏽♀️;潘家禎,導師琚定一;華向明🕢、黃道,導師蔣慰孫🧔🏼。這年李世瑨教授未招博士研究生🪁。1983年底,我校博導仍然是以上5位教授🏄,但這年每人各招2名博士研究生🤚,共有10人錄取🩸。
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始啟動第二批博士學位授予點申報工作,1984年2月25日🛑,我校新增化學反應工程和精細化工(染料及感光材料)兩個專業博士點🧍🏻♂️,導師分別為陳敏恒和朱正華教授。另外🏂🏼,傳質與分離工程專業增加了李盤生教授為博導🥁,故1984年我校共有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8位博導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
我校的研究生工作↗️,起先歸科研處管理❇️。1984年5月,成立了研究生處,處長為朱炳辰教授;1988年8月🛋,改為研究生院(籌)辦公室,後改為研究生教學管理崗等。實際上🧑🏼🍼,學校於1984年10月25日就向教育部提出籌建研究生院👨🏼🎓,但此事久拖未決,直到16年後的2000年6月才同意我校試辦研究生院🥍,2004年6月我校終於獲準正式成立研究生院。之後📣,我校研究生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
與此有關的還有一件事:1981年6月24日,我校蘇元復和李世瑨兩位教授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這是非常難得的。
順便一提,1980年底學位條例頒布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建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成為首批試點🍘,開始培養博士研究生🔂。1983年5月2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我國自行培養的首批18名博士(馬中騏👨🏼⚕️、謝惠民、黃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誌東🩸、趙林城、李尚誌、範洪義、單墫、蘇淳▶️、洪家興、李紹寬、張蔭南、馮玉琳、童裕孫💂🏼♀️、王建磐、於秀源)😄。2013年5月27日,其中的11位博士生聚首華東師範大學,慶祝畢業30周年,據說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是為新中國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而我校第一批5名博士研究生於1984年底畢業,其中王行愚的博士學位證書號為“84004”⚗️。

圖片說明🚴♀️:1981、82級博士研究生與導師等合影(1984年冬)

圖片說明:蘇元復與戴各生(左)、周建中合影(實驗5、6樓前花臺)

圖片說明👗:198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給李世瑨為評議組成員的紀念牌

圖片說明:1983年5月27日🛸,新中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大會博士合影

圖片說明:1984年12月13日,我校朱正華院長頒發給王行愚的博士學位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