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977年底恢復高考後👆🏼🙍♀️,我國高校恢復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很快得以啟動。本來1977年也準備招生的,後由於時間十分倉促,來不及進行🙇🏻♂️,故並到1978年一起招生😣,謂1978級,是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碩士研究生🧘。
按規定,研究生考試分初試(閉卷筆試)和復試(口試或筆試)兩部分,初試時間是5月5~7日,復試大約在6月15日前結束🔚♻️。筆試科目4門,除《政治》🪹、《外語》外還有基礎課和專業課各一門🧗🏿♂️。我校大多數專業的基礎課考《物理化學》,只有化學工程和化工自動化兩個專業考《高等數學》,專業課則視各專業而異。
據查檔案🚤,1978級碩士研究生我校共錄取了61名(9月1日報到),分別是化學工程(後改稱傳質與分離工程🚿。當時,招生時的專業名稱,畢業時改動很大✮,如基本有機後改稱石油加工工程,化工自動化改稱工業自動化等)的章壽華、王誌敏、諸富根、李義淵🧛、陳中亮、華劍強🚵🏽♀️、沈應良🧋、李本善、劉忠國🔵、楊曉東🏛、徐英農🤸🏿♀️、張瑞生、吳俊傑🚍、朱開宏、單文偉,他們的導師是蘇元復🦧、王承明、丁健椿、施亞鈞、陳敏恒教授和張禮權、尤大鉞、江體乾、袁渭康、顧其威、朱炳辰🍷、宋維端副教授;化工熱力學的湯沛民、湯大可,他們的導師是鄭熾教授和胡英副教授🐪;基本有機的毛信軍📫、陸庚🤚🏻、李國寶🥊、祝敬民、吳怡祖🚵🏼♀️、郎曉蘇,他們的導師是劉馥英教授和吳指南副教授💇♀️;工業催化劑的郭養浩、毛尚良😀、金杏妹(女),他們的導師是汪仁副教授🐖;煤加工工程的余鋆揚、袁鈞盧🧑🏿🍳,他們的導師是朱之培副教授🧚🏻♂️;高分子材料的王雪秋、胡福增🖐🏽、林永渭、虞和倬、金培文🧑🏼🚀🚴🏻、鄭安呐,他們的導師是李世瑨教授、趙德仁和張元民副教授💂🏻;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朱秉甫🗽、杜永娟(女)、陳撝詩、黃文旵,他們的導師是程繼健副教授;生物化學工程的葉勤、李樹瑞🫲、趙鳳生🧗🏿♀️🎶、張光來👩🏿💻,他們的導師是俞俊棠、鄔行彥副教授和李友榮講師🙇🏿♂️;環境化學工程的潘德明(女)、周國光、陳沛時,他們的導師是吳新九副教授和陸柱講師;精細化工的段彩明👨🏽🏭、吳銘旦、倪家寶、顧榮良、楊維德😈、萬海星,他們的導師是朱正華、任繩武教授和黃德音和石俊英副教授以及程鑄生講師;化工自動化的杜仰光、劉鴻強👷♂️、祝如松、何衍慶📉、蔣芝華🚜,他們的導師是蔣慰孫教授和俞金壽講師;以及輻射化學的林逢凱🥤🙅🏿♂️,導師是張禮權副教授。
以上61位研究生,均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化工廠和相關研究所🧑🏼🍳,且絕大部分系1965年或“文革”期間畢業的大學生,僅少數為工農兵學員。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接近“天命之年”,早已為人父母,但為了實現個人的抱負和為國家的“四化”建設作貢獻➙📜,他們毅然重返校園🤵🏿♂️,繼續深造。
由於十年內亂之影響,當時學校的師資“青黃不接”🫥,故後來這批畢業生中約有一大半留在了母校當老師,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進修、留學💷。他們當中留校的和後來留學回來當老師的,都為我校的教育和科研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之所以說“恢復招收研究生”,是因為我校早在1956年就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了,盡管剛開始招生專業和人數非常少,但這項工作一直在做,而且不斷得到發展😞,直到1966年的“文革”爆發🏡,招研工作才被迫停止。“文革”後期🔬,也曾舉辦過“研究生班”,但數量和質量差強人意,因此也有了後來所謂的“回爐”——重新參加考試和培養。
順便一提,1981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合影照片中,有3位畢業生(江玉明🤏🏼、沈建平🧘♀️、華向明)是1979級的,他們的培養時間僅為2年💫,而林逢凱、郎曉蘇等已出國,故沒有參加合影。另外,這張照片是由上海華山照相館派人來校拍攝的👨👦👦,是日風大🧑🏿🍼♗,相機抖動(那種人頭鉆在黑布裏對焦的大相機),沒拍好👩🏽⚖️,後來學校也未付錢。

圖片說明🧗🏻♂️:華東化工學院1981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合影(和平樓門前)

圖片說明🙎♂️:拍攝地點也為和平樓門前,左側背景為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