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化學工程學創立之細節梳理
發布時間:2014-12-18   訪問次數:1450

 

——以“國重28號”為線索

沐鸣娱乐👌:陸憲良📖,20140913

化學工程學是以流體力學、傳熱、傳質、化工熱力學及化學動力學為基礎🕤,來研究化學𓀐、石油🕛、冶金、輕工及原子能等工業生產中具有共同特點的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過程基本規律及其工程應用的一門綜合性技術科學,其中以物理變化為主的,稱為單元操作,以化學變化為主的,稱為化學反應工程。

1952年,根據全國高等工業學校院系調整方案🟤,中央政府決定將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並,在上海創建華東化工學院(現沐鸣平台,下稱“我校”)🧑🏼‍🦱👯,是為中國第一所化工大學。

【起】

廣義上的“化工”有兩層意思:一指“化學工業”📸,一指“工業化學”🐐,前者指的是“行業”,後者指的是“學科”🦸🏻‍♂️。化工學科涵蓋很多專業👆🏼,化學工程學只是其中之一。1927年,浙江工業專科學校與有關學校合並改組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後改名浙江大學),首創了化學工程系👱🏽‍♂️,李壽恒(留美博士)出任主任👰🏻‍♂️🧖🏼‍♀️,開中國化學工程學教育之先河👨‍🎓。我校元老蘇元復💆🏿‍♂️、劉馥英🅱️🔑、李世瑨、朱正華等均系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解放前,我國很多大學設有化工系(也有稱化學工程系的),涉及了化學工程學的內容👩‍🍼,但不等於就此已建立起了化學工程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和人才培養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成立於1935年,首屆系主任徐名材(MIT碩士)。1937年,徐名材參加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派出的以吳蘊初為首的赴歐考察團💇🏿,在德國洽購了“人造石油”的技術和設備(實際上就是製取酒精的裝置),有雙效蒸發器💇🏻、泡罩精餾塔、真空幹燥器、板框壓濾器和1000大氣壓的多級往復式壓縮機等〽️,後來抗戰爆發,這些設備就一直堆放在交大附近的倉庫裏🙋🏼‍♂️✊。

1935年,蘇元復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深造。19389月蘇元復回國🏄,當時正值抗戰,他直接去了後方,任四川瀘州兵工廠研究員🎵,兼第五工場和氧氣工場主任工程師。1941年蘇元復應聘到暫遷遵義的浙江大學教授兼研究生導師,他利用輾轉千裏運來的設備🧝🏼‍♂️,在大後方建成了第一個化學工程實驗室。抗戰勝利後,他於19489月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化學化工系主任🕵🏼‍♀️🤽🏽。當時🛌🏿,交大倉庫裏堆放著不少儀器設備,蘇元復憑借多年的經驗🧎🏻‍♂️,與王承明(MIT碩士)🧹、琚定一(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一起,帶領助教蔣慰孫和技工胡金勇,用這些設備在一間日本人廢棄的浴室內(要用到蒸汽)建起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頗具規模的化工單元操作實驗室——交大化工實驗室。1954年,我校在梅隴新校區專門建造了“半棟”化工實驗樓(一般的樓造價每平方米為80元,辦公大樓為120元,而此樓為140元🩰。為此⚒🆕,學校領導還挨了“批評”),用作“化工原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很多設備🌳,就是從交大化工實驗室搬來的。那時已有很多不銹鋼的設備,也有全銅質的,很上檔次。1954年,任國務院總顧問的蘇聯專家馬連采夫率團來滬考察上海各高校的實驗室建設情況,他對我校的實驗室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搬遷這個實驗室📑🤸🏽‍♀️,蔣慰孫功不可沒,所有圖紙都是由他設計的。”[1]在交大時,化工實驗室主任是王承明。1952年建校時顧其威(交大化工系畢業後留校的助教👷🏼,其父是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顧翼東)留守交大,繼續指導我校學生在那裏做化工實驗👭🏼。1954年這個實驗室搬來梅隴後🧑🏼‍🍼,顧其威任實驗室主任🚣🏽‍♂️。

【承】

“1956年春,時鈞作為科學技術專家參加了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的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草案)》(又稱12年長期科學發展規劃,具體的資料有600多萬字)的製訂工作🤽🏽,他與嚴東生等共同負責製訂矽酸鹽組的課題🤜。後來🧚🏽‍♀️,他又同汪德熙、張建侯、余國琮等共同擬訂了第56項基礎研究中有關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規劃。”[2]

據查🦹🏼🤦🏼‍♀️,此處的“後來”,應該是指1962年製訂的《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簡稱十年規劃)。該規劃分6個部分🏃‍♀️‍➡️🈳,共77卷💳,重點研究試驗項目374項。其中“技術科學”部分分17個學科、32個重點研究課題(試驗項目)🍈。化學工程學屬於17個學科之一,單列為第56卷,並編為第28個重點研究試驗項目。規劃製訂後😦,具體實施要結合第三個“五年計劃”,故約於1964年將此研究試驗項目簡稱為“國重28號”。該發展規劃後面還有“基礎科學”部分👩🏻‍🦰,故上文[2]中將化學工程學說成“基礎研究”可能有誤。另外,1962年時鈞參加了規劃製訂工作,但他不是“主角”🚪,因為他於1957年被劃成了“右派”,已“靠邊站”☃️🙎‍♀️。

時鈞,張江樹(我校首任院長,哈佛大學碩士)之學生,留學MIT專攻化學工程♓️,1938年5月回國,19521958年任南京工學院化工系主任✡︎。受1957年“反右”影響,1958年他被迫停職。“1956年秋(科學大會後),時鈞與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聯名上書高等教育部🧔🏼‍♀️,建議在化工系設立化學工程學專業。1957年初,高教部同意試辦📮。同年4月底⌛️🤷,高教部在北京召集有關人員開會🫅,製訂化學工程學專業教學計劃,由時鈞任組長。當年暑假🧗🏻‍♀️,天津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開始招收化學工程學專業新生🧑🏽。”[2]

為了辦好化學工程學專業,我校於1957年9月6日將已有的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教研組改組為化學工程學教研組(至1962年9月👩‍✈️,該教研組在編教師達39人),任命顧毓珍(MIT博士)為教研組主任。當年夏秋,學校招收了30名新生🙍🏿‍♂️,名為910班(“9”指化學工程學專業,“1”為一年級。1959年後改稱“工70”班)🧖🏽🐜;又從820班(“8”指化工機器及設備專業🧛🏻‍♂️🛀🏽,“2”為二年級)調部分學生轉學化學工程學專業,是為920班🏋🏽‍♀️💂🏽。這兩屆學生5年後分別於1961、1962年畢業,不少學生去了大連的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北京的化工冶金研究所,充實化學工程學專業研究力量。[3] [1]

然而🚴,從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沿革看[4],該校是於1958年設立(招生)化學工程學專業的,不久又停辦了,直到1965年才恢復招生(1966年“文革”爆發🙋🏻‍♂️,實際僅招了一屆)😮🫲🏻。這從《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的“研究機構設置和發展規劃建議”[5]中也能體現:天大處“增設”狀態♣️⤴️,而我校為“已有”🧑🏼‍⚖️。這可能與天大化工系副主任汪家鼎於1957年被調往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參加籌建一批核化工專業的工作💑,以及1960年系主任汪德熙被調到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有關。天大化工系當時還有張建侯🤷🏼‍♂️、丁緒淮和余國琮三位教授🧑🏼‍🚀,張建侯(MIT博士)負責無機物工學專業,丁緒淮負責化工原理教學,余國琮則負責化工機器與設備專業。

【轉】

“1960年代初,我國政府首次在沒有外國專家的幫助下,組織自己的科技專家獨立自主地製訂科技發展規劃🧑‍🔧:1963~1972年長遠規劃📩。這是我國科技界的一項非常光榮和艱巨的任務👴🏻。沈復自始至終地參加了這項工作。他作為學科組成員具體地參與了技術科學——化學工程學的學科規劃,並兼任技術科學秘書🤷🏼‍♀️,參加了技術科學學科綱要的起草工作(綱要與草案概念不同,後者是具體實施的方案。筆者註)。從那時起,北京石油學院便成為我國蒸餾方向科研工作的主力單位。1964年該方向又被列入“國重28號”,即國家重大化學工程學研究五年計劃項目👩‍⚖️,沈復一直代表學院肩負著學科帶頭人的重擔👩🏿‍🦰。”[6]

沈復🐃,1945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化工系(1952年該系並入我校)🌺。1946年他被聘到清華大學任教🛩,參加化學工程系的創建👱。19529月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為基礎組建了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195310月,該系獨立為我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院——北京石油學院📅。沈復是該校的創建人之一🦶🏻。

1955年底,在“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國務院科學研究計劃工作小組提出了編製12年科技規劃的報告。1956年春🌷,國家調集全國600多位各種門類和學科的科學家參加編製規劃的工作🧕🏽🏊🏽‍♂️;322日🐦‍🔥,以蘇聯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所長柯夫達通訊院士為首的16位科學家受邀來華幫助規劃的製訂工作💆🏽‍♀️👶🏿。195612月,《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頒布,確定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指導方針🦹🏽‍♂️,設想在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全面、大規模地開展經濟建設🤘🏻,全部或部分完成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改造,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但是🏌️‍♂️,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打擊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規劃實施的進程也受到了一定影響。1960716日,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與我國簽訂的600個合同🕞,從728日到91日又全部撤走了在華工作的1390名專家,帶走了全部圖紙🖇🧘🏻‍♀️、計劃和資料,並停止供應我國建設急需的重要設備,大量減少成套設備和各種設備中關鍵部件的供應,使我國250多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建設處於停頓、半停頓狀態🩸,給我國的經濟建設造成了重大損失,加重了我國的經濟困難。同時國家又遭遇三年嚴重困難,故1956年製訂的規劃需要調整🐐🧍‍♂️。

1961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表明大躍進運動實際上已被停止🧑🏼‍🦲🦂,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隨後🏋️‍♂️,國家相繼製訂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即農業60)🛠,《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70)。這些條例實行後,國民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起色🛶。

同經濟工作的調整相配合🛻,科學💥、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也要進行調整🪰。

此時的政治形勢也有變化,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科學技術工作必須更好地為階級鬥爭、生產鬥爭服務。科學技術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關鍵。並強調“為著多⚱️、快、好🛀🏿、省地進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體現政治🔓、經濟與技術的統一👂🏻,做到各項生產建設工作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科學技術先進成果↙️。科學技術工作🏔,應該根據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安排🐆,力爭走在各項生產建設工作的前面🫕,及時作好科學技術的準備。”與1956年製訂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有所不同🕷,這次的口號是“自力更生🔪,迎頭趕上”,要以“專業研究和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相結合”,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等🕶🧝🏿‍♀️。[5]

【合】

1962215日至310日,國家科委在廣州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簡稱廣州會議”)⚒,研究討論1963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製訂的有關問題💧🧰。廣州會議共有453名代表👲🏻,其中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各部門的科學家占310名(200名是中科院學部委員),其余的為各有關部門負責科學技術領導工作的幹部🧍。我校蘇元復、朱正華出席了這次會議。

之後⛺️,中國科學院組織科學家分別參加了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委兩個系統的規劃工作🫠。而規劃中的全國基礎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則主要由科學院會同教育部組織900多位科學家,歷時5個多月編製出來的🧏🏼。

受化學工業部委托([62]化技科李字第71號),我校(牽頭單位)、天津大學🙅🏼‍♂️、北京化工研究院和沈陽化工研究院共同負責編製“化學工程學”規劃👱‍♂️。在有關單位提出初步草案的基礎上💕,於196272日至10日在我校舉行了規劃初稿討論會,參加會議的單位有天津大學🧑‍✈️、沈陽化工研究院🙋🏻‍♀️、浙江大學☛、華南工學院、上海科技大學、輕工業部食品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未出席會議而提出規劃初稿草案的有北京化工研究院;提出書面意見的有成都工學院、大連工學院;提出項目表的有山西化工學院、蘭州化工公司設計研究院。規劃(初稿)具體擬訂者是:我校的蘇元復🧑🏻‍🎨、琚定一、顧毓珍🧖‍♀️、張震旦🧏🏻‍♂️、李盤生、王承明👩🏽‍🎨、施亞鈞、丁健椿👎🏼❣️、蔣慰孫、顧其威、朱逢申、江體乾🤲🏽、陳敏恒👩🏽‍🍼,天津大學的丁緒淮🎵,北京化工研究院(缺席)👩🏼‍🦳,沈陽化工研究院的汪家楨,浙江大學的周慶祥👨🏼‍🔧,華南工學院的鄧頌九🚣🏽‍♂️,上海科技大學的王守恒,輕工業部食品研究所的沈濟川🤧,上海化工研究院的侯虞鈞🏑,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的黃再麟和李楨。[7]

這個規劃的初稿出來後,又在北京召開過幾次修訂補充的研討會,參與的單位和人員有了擴大和增加,如化工冶金研究所的郭慕孫👃、清華大學的汪家鼎、侯祥麟👨🏼‍🔧、北京石油學院的沈復等👩‍👧‍👦。

196212月,《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由國家科委等聯合下發🧒🏻。化學工程學作為技術科學之一部分,由我校負責牽頭並組織實施。

《化學工程學》十年規劃的具體研究內容有五大方面:①傳遞過程原理🤶🏼:研究牛頓型流體、多相流體中動量🧑🏿‍🚒、熱量和質量傳遞的基本規律與綜合關系;②化學反應工程:研究各種反應器內流動、混合、傳熱和傳質的規律🤌🏻,反應器內均相與非均相反應的動力學,有傳遞現象存在時各種化學反應進行的規律;③化工熱力學及化工數據:研究非理想溶液的熱力學及有關數據的測定,熱力學函數的計算和圖表製作,以及化學平衡常數的測定和推求;④單元操作:包括蒸餾、吸收、萃取、浸取、離子交換💏、吸附與特殊分離過程,化工熱過程及設備👨🏽‍🎓,固體流態化✩,非均相機械分離、攪拌與混合過程及設備;⑤化工工程相似理論與模擬方法🤷🏽‍♀️:結合單元操作和反應器的研究,開展相似理論與因次分析🏊🏼‍♀️、類比法與類比模擬以及模型放大的研究。該學科規劃的重點是“重要分離過程(蒸餾🧎‍➡️、萃取和離子交換)及其傳遞原理”和“固體流態化技術的掌握及化學反應工程的開展”。

為了實施好該規劃👑⚈,國家科委成立了技術科學組聯合辦公室,以統一“領導”和聯絡各分科組的工作。化學工程學學科組組長由化工部副部長侯德榜擔任♌️,常務副組長由我校副院長蘇元復教授擔任,清華大學的汪家鼎、天津大學的余國琮🧑🏻‍⚖️、化工冶金研究所的郭慕孫為副組長。該規劃實施涉及到的主體單位有21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具體的研究內容有上百項🛼,參與研究的單位近百家😫。

作為“國重28號”——化學工程學建立、研究的組長單位🚴🏼,我校承擔了大量繁雜而艱巨的工作,不僅自己要擔當起主角,承擔、引領該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而且還要主持✝️、協調全國的工作,如掌握試驗項目任務的下達✵、研究的進展程度👨🏿‍🔬👨‍🦼‍➡️、工作總結🤙🏽,以及建議規劃實施的調整等。1963年12月10日17日,假上海衡山飯店由我校主持召開了化學工程學第一次全國性校際學術討論會,有40個單位的46名代表參加,“盛況空前”(時鈞也出席了會議)。另外🐸,1963年4月🪙,教育部蔣南翔部長、黃辛白司長專程來校考察科研工作💭,研究建立化學工程研究所等(實際上📷🥩,我校已於上年底成立了該所,所長為李盤生教授)🐀。

【結束語】

“國重28號”的實施,一直延續到1966年上半年(其間伴隨著“四清”運動,但影響不大),雖然時間不長,但應該說🏌🏼,我國有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化學工程學科還是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至少,許多單位相繼成立了專業研究機構,隊伍也有所壯大🧙‍♂️,也開始或完成了一些重大研究項目,為“文革”後1978年的“科學的春天”到來👩🏼‍🍳,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礎🔈。

我校的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自動化與控製等的發展💁🏽‍♂️,包括蘇元復🤾🏼‍♂️、陳敏恒、胡英✍🏻、袁渭康升任兩院院士🥓,以及培養了大批化學化工專業人才和最近的化工與工藝專業通過美國ABET認證,都與當年前輩們緊跟形勢、搶抓機遇👯‍♂️、追求卓越,率先在國內建立起化學工程學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

[1]顧其威:回顧半外世紀前後有關我校化學工程學科的幾件事

[2] 百度百科:時鈞(http://baike.baidu.com/view/192031.htm?fr=aladdin

[3] 沐鸣平台全宗:1971-XZ11-026-013(文235

[4]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http://chemeng.tju.edu.cn/NavContent.aspx?HCID=100024

[5]沐鸣平台館藏資料:《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Z071

[6] 中國石油大學:http://news.upc.edu.cn/zt/2013zt/60nxq/hzsd/2014/04/23/13073030253.shtml

[7] 沐鸣平台館藏資料:《化學工程學規劃(初稿)》(034

 

圖片說明:1957年9月我校成立化學工程學教研組

 

圖片說明😙:1962年我校牽頭製訂《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化學工程學)

 

圖片說明:1963年1月我校化學工程學教研組全體合影(和平樓前)

 

1981年10月教育部委托我校召開部屬高校化學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經驗交流會(通知)

 

圖片說明🐙:1988年7月我校化學工程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學科(文件)

 

 
沐鸣娱乐专业提供:沐鸣娱乐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娱乐欢迎您。 沐鸣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