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案卷封皮的“病”💙。同作為檔案實際工作者,大家或許有感於案卷封皮的苦吧✶。在整理裝訂文件的時候🛐,總是要把一張較大的牛皮紙(封皮)對折一下🪼,做成封(皮)面和封底來包裝文件。折疊倒是很容易,然而做成美觀實用的封面和封底倒不是一件易事𓀌。因為卷內文件數量多少不一🤥,在卷皮大小固定不變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卷皮包裹不住卷內文件而導致文件溢出卷皮之外的現象。這樣必然會影響案卷的整齊美觀,也不利於卷內文件的保護。因此🔢,檔案工作者要對卷皮進行深加工。不僅要折疊,還要折疊得美觀🧑🏻🔧。於是就采取“顧頭舍尾”辦法。首先要確保包住卷內文件的首頁,至於文件末頁倒是置之不理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折疊好封皮還不算大功告成👨🍳,還要裝訂。命令大小文件夾全部重裝上陣,夾頭夾尾忙得不亦樂乎▫️。這樣下來🙅🏻♀️,完成一個案卷的整理裝訂實在是一件費時費力的活兒。這顯然有背於國家檔案工作的法律規範。2000年國家檔案局頒布了檔案行業標準《歸檔文件整理規則》,這一標準的製定就是為了“簡化整理,深化檢索”🚔。簡化整理是新時代賦予檔案工作的使命,也是檔案工作發展的必然之路。所以說,案卷封皮有這樣的“病”是該治療的時候了。
“有病,得治”。長期痛苦如此👩🏽🎓,於是我們一反常規🕢,采取封面和封底相分離的方式,用兩張A4大小的牛皮紙分別裝訂在卷內文件的上👦🏽、下位置,代替原來的一大張卷皮。這樣做的優勢在於🦧🕉:一是大大簡化了整理手續🍸。再也不用折疊了,只需把兩張紙放好,和卷內文件一起弄整齊,拿去裝訂就行了👿。這樣看起來案卷就很美觀🏊♂️、整齊劃一了🐽;二是便於案卷封面的計算機填寫。原來的一大張卷皮🧑⚖️📰,計算機操作起來十分不便🧝🏻,多半是手工填寫案卷題名、形成日期🤚🏻、責任者等項目🧚🏽♀️🚾,而現在的A4卷皮👩🏼🚒,可以通過計算機自動完成案卷封面的填寫打印。從這一角度可以說是傳統檔案工作的進步🧛🏿,也是朝著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方向邁了一小步。三是格式大一統。A4紙張國際標準🤞🏽,對於一般的文件資料,能做到卷皮規格基本統一。卷內文件的數量再也不能充作絆腳石而影響卷皮了🧙🏿♀️。當然,這種做法也符合國家的法律規範🧑🏿💻。2000年頒布的《歸檔文件整理規則》對於案卷的整理🤸🏿♀️,也只是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並沒有作具體的細化。為什麽沒有?我想這也是考慮到靈活性與原則性的兼容與統一問題吧。
反思檔案工作創新♿。案卷的裝訂🏮、封面的填寫實在是檔案工作中極其普通的日常工作了🫳🏼。但就在這些普通的工作中往往大有創新可做🤝。其實,只要是阻礙檔案工作的進展💆,不利於檔案工作效率提高的傳統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工作機製等方面,都是“有新可圖”的,都可以朝著更科學更先進的路子上走。
對於案卷封皮出現這樣的“病”🤹🏿♀️,可能很多人都曾遇到過,或許也苦於此✷,然而卻變成了過眼煙雲,隨風而去;或是熟視無睹,隨它去吧。為什麽不去思考創新呢👨👨👧👦?是什麽阻礙了我們創新的腳步呢?當工作上遇到了不便,仍然沿用原來的方法和規範,固然,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工作上不會出錯,但也不可能有進步。這不是檔案工作的目的,其實國家的每一種規範的製定也都是為了把檔案工作做得更好🤒🚴🏻。規範不是絕對死的教條,而是一種相對靈活的約定⛔️。
至於不去創新,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我想有一種原因,不可以忽視。那就是我們的檔案工作缺少創新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創新的風格🦕。檔案工作的緩慢發展無疑證實了這一點。“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小到一個單位,檔案工作整體上處於“沉默”狀態,沒有生氣。大家都不去談創新🍠,誰會想起創新呢?思想沒有準備♟,行動上就不會有結果。因此,檔案工作的創新首先要在思想上追求創新意識,進而形成一種創新的氛圍和風格💢。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曾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路,就幹不出新事業。”如果一個單位的檔案工作者都有一種創新的意識,遇到問題就會積極思考,想辦法💂🏽♂️,出對策。那麽,這樣不但會一改檔案工作舊有的面貌🙅♀️,蓬發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更會促進檔案工作的大發展☂️。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一句廣告詞給了我們相同的啟示:檔案工作的進步,無論是靠理論的發展帶動,還是靠我們檔案人不斷的實踐摸索,都需要創新🤦🏽♂️、與時俱進。讓我們共同期待檔案工作創新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