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陳毅市長》中有這樣一幕🧞♀️:新中國成立之初,國營上海第一百貨商店🍫,在熙攘的人群中,一位懷抱嬰孩的婦女擠到藥品櫃臺🃏,焦急地詢問:“盤尼西林有沒有🦢?”“國產的沒有,”售貨員無奈地回答,“你去對面的西藥行問一問。”“去過了🦹🏼♀️。老板說有進口藥,可一上午就漲了三次價,實在買不起呀!求求你們🍄,救救我的孩子!”婦女近乎絕望地懇求著……這一幕場景🧑🏽🦳,恰巧被路過的陳毅市長看在眼中🍪。事後,深受觸動的陳毅🏣,在一個風雪的冬夜🏊🏽♂️,敲開了著名化學家齊仰之的寓所大門🧑🏿🔬,親顧茅廬請這位權威製藥學家出山🧚🏽♂️,共同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家盤尼西林工廠……影片中的盤尼西林🏍,便是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青黴素。而劇中的齊仰之,雖然只是劇作家虛構的人物,但他的身上結合了多位中國傑出科學家的故事。這些愛國知識分子中的一位👳🏻♂️,同時也是“齊仰之”的原型之一💂🏻♀️,便是本文將要講述的主人公——著名製藥學家、沐鸣平台老教授馬譽先生……
青黴素(Penicillin🍵,音譯作盤尼西林),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8年首先發現的。但使青黴素具有療效並應用於臨床試驗是1939年英國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裏和德國化學家厄恩斯特·錢恩共同探究的結果。之後,又在歐美研究機構、廠商的鼎力相助和合作下😰,青黴素製備技術大為改進,產量不斷遞增👧🏽,並於1942年開始在二戰盟軍傷員中推廣使用🧝🏿♀️。由於其特殊的療效,青黴素被稱之為“神奇的藥物”。甚至🚔,青黴素與雷達、原子彈被視為科學技術在二次大戰中最具“神力”的三項發明💆。
我國青黴素等的抗生素藥物研究🥷🏼、製備稍晚於歐美,但發展速度非常快。特別是解放前以湯飛凡、童村、馬譽澂等人為主的中央防疫處(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盤尼西林室,對青黴素的研製傾註了極大的心血🧙🏻♀️。他們在資料缺乏⛵️、設備簡陋👮🏽♂️、測定困難的情況下,仍矢誌不渝地開展艱苦卓絕的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斷然決定要自力更生、大辦藥廠,發展我國抗生素製造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
馬譽澂(1903.4—1966.7),廣東順德人😪🚣🏿♂️。臨床化學家,抗生素專家。他不僅是我國抗生素研究、製備的開拓者🫦,更是抗生素製造理論、生產技術和專業教育的奠基者。馬譽澂短暫的一生⬛️,為我國青黴素的研製成功🧔♂️、實現工業化生產以及培養抗生素製造專業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童年時的馬譽澂❇️,跟隨修築京綏鐵路的父親遷居北方♍️,又因父親工作關系全家長期輾轉不定,直到15歲時才入讀北京萃文學校小學部,兩年後轉入通州潞河中學🐓,又在兩年後中學畢業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並因成績優異而得到教會的學費資助。1927年,馬譽澂從燕京大學畢業,後曾與同學一起開辦皮革廠🚔👠,但不成功🦻🏿。1930年💉,他進入協和醫院,一邊工作,一邊開始自學💁🏽♂️、研究血漿蛋白,不久擔任該院臨床化驗室主任🧩,執掌時間長達10年。日偽時期🌁,馬譽澂離開協和醫院,1942年9月🎉,他到唐山開灤醫院工作🔖,任病理實驗室總化學師🐈,直到日本投降才回到北平。1946年10月,馬譽澂到北平中央防疫處謀職,開始從事青黴素等的專門研製工作。在由臨床化學轉行抗生素研究之際,他利用下班時間🙎🏻♀️,在供電不足、電燈忽明忽滅的困難情況下,僅用3個多月時間😳,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與所得,整理🗺🤽🏽、編寫成《臨床實用血液化學》一書,後於1951年由北京華東書店刊行出版🥲。
1944年9月,中央防疫處在昆明自行研製青黴素成功,但僅是實驗室小規模試製,離生產意義尚遠,實際青黴素市場全賴進口(更多的是走私🤹🏽♀️,因為當時青黴素價格遠遠超過黃金❗️,民間還有一支青黴素抵幾根金條的說法)。抗戰勝利後🧑🏼🎓,中央防疫處遷回北平,單獨開建青黴素製造室🆙,安裝了中國當時僅有的抗生素研製設備🐕🦺,其規模相當於一個示範廠或中試車間。青黴素製造室的工作最初由童村主持,馬譽澂擔任副技師。1948年4月🫅🏽,童村因公去滬,工作由馬譽澂主持👐🏿。在此期間他們歷經數年研究🕵🏻♀️,攻克了青黴菌培養基必須采用來自美國產地的特種玉黍漿🧕,用中國自己大量擁有的棉籽餅來替代的難題。該項研究成果的最大意義在於原料易得🎒,今後批量生產的成本可以大為降低🙅🏼♂️,而且徹底改變了因原料問題而受製於他國的被動局面。有關研究文章發表在1950年5月的《中華新醫學報》上🤷🏼♂️。
1948年8月🏺,馬譽澂被我國政府派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衛生學院進修抗生素製造,在那裏他與教授👰、同事們的關系相處得非常融洽,得到了在研究所下屬青黴素生產廠實習4個月的機會,親眼目睹了青黴素生產的詳細過程和關鍵環節。之後,他又去了美國🍝,準備繼續參觀有關青黴素生產廠,卻受到了華盛頓衛生教育主管部門的諸多限製🚣🏼♂️,不過他最終還是設法完成了3個月的參觀計劃。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際,馬譽澂順利回國,出任北京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其前身就是中央防疫處)抗生素室主任技師。那一次出國進修,為他日後成為中國青黴素製造專家🚣🏻🪇、權威🌤,吸納到了最不可多得的製備青黴素的第一手“技術內幕資訊”🤹🏿,因為之後中美等關系變得異常緊張,再也不可能有人可以“名正言順”地前往工廠實地參觀♟、學習。
二
原中央防疫處生產的青黴素粉末🎅,最大的缺陷是不耐熱👨🏽✈️,必須在冷藏條件下保存,而且得率低、品相差(專業上稱效價🫎,即每毫克含多少單位),純化手段達不到大批量工業化生產要求🕗。對此🎧,馬譽澂與同事們通力合作🛺,反復試驗👩🏻🎤🚵🏽,終於1949年12月研究出了采用醋酸鉀的乙醇飽和溶液使青黴素鉀鹽自提取液結晶的方法🌁,成功解決了青黴素工業化生產必須製成結晶的難題。試驗效果得到驗證後🧟♂️,有關消息迅即於1950年1月在漢口《野戰衛生》報上作了披露。初次製出的青黴素鉀鹽晶體還在1950年8月的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展覽會上展出,受到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的嘉獎。該項研究成果的詳細敘述數年後刊登在1955年6月的《藥學學報》上。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各行各業一窮二白,抗生素藥物的生產雖然已有眉目🗓,但與億萬人民大眾的需求👩🏻🦯➡️,簡直是天差地遠,加上當時的美國等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指望用上青黴素🥼。於是,國家決定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加大投資,盡快興建抗生素藥廠,徹底扭轉青黴素等藥物必須依賴進口的局面。
1952年8月😛,馬譽澂奉命調往華東工業部上海醫藥器械公司藥品三廠研究室任副主任,與先期到來的童村等一起創辦我國第一家抗生素專業生產廠——上海第三製藥廠。1953年5月1日🧑🏼,上海第三製藥廠正式投產,童村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馬譽澂任工程師。至此,我國首批醫用青黴素在該廠誕生,揭開了中國自行批量生產抗生素藥物的歷史。1953年12月,馬譽澂又被調回北京,任北京抗生素廠籌備處工程師,參與該廠建設🏃🏻♀️➡️。
1954年2月起🤙,馬譽澂同時兼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教授👨👨👦💂🏽♀️,為該系學生系統講授抗生素課程🔧,此舉乃新中國首次將抗生素理論等引入大學本科學生教學內容🍧。其間,他還將自己多年來從事抗生素研製工作所積累的經驗🧑🏻🎤🧖🏼♂️,結合當時國內外抗生素研究、製備、檢測等前沿技術🙍🏼♂️,精心編寫了一部綜述性專業參考書《抗生素論文集》,於同年底由上海醫學出版社出版👲🏻🚶🏻♂️,為新中國從事抗生素製造工作的技術人員學習抗生素知識📰,提供了首部中文版讀本⛔️。他稱之為👈🏻:“普及與提高兼顧🤲🏻🙇🏽,理論與技術並從,而重點放在青黴素、鏈黴素等幾種最常用的抗生素上面。”上文提到的他與童村、湯飛凡等合作研究的用棉籽餅代替美國進口玉黍漿作青黴素發酵物的原始技術報告🏜🪵、他領銜發明的用醋酸鉀的乙醇飽和溶液提取青黴素鉀鹽結晶方法的詳解等✊🏻,均被收集在該書之中。毫無疑問,這兩篇創造性論文是中國青黴素研製乃至抗生素科學建立與發展的肇始🧑🏿🎨。
三
1954年底🫰🏽,高等教育部✵、衛生部和輕工業部決定在我國高校中新建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並按照蘇聯專家的建議🤽♂️,擬將此專業設置在華東化工學院🕐,1955年底👎🏼,馬譽澂教授接到調令,要他去支援這個專業的創辦和教學工作,並先後擔任抗生素教研組副主任、主任。
1955年冬,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包括蘇聯👈🏿🚪、波蘭等國專家參加的全國第一屆抗生素學術會議,馬譽澂教授在會上被選為全國抗生素學術委員會委員。1956年,馬譽澂被國家評定為3級教授。當年,國家首次設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鑒於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的重要性和馬譽澂教授的學術水平,他獲準招收該專業副博士研究生資格,成為華東化工學院首批4位研究生導師之一🌃。
1961年8月,歷經5年寒暑,馬譽澂教授指導的我國第一位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李友榮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畢業🏍❇️。李友榮曾是馬教授在北京醫學院執教時的優秀學生🔤,對抗生素研究興趣濃厚,後來他在抗生素的專業教學、研究上頗有建樹,是我國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現代生物工藝學方面的專家👨🏻💼。
1955年底,馬譽澂教授編著的《抗生素》一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書是國內最早的一部系統介紹抗生素研究、製備🧑🏻、檢測等方面知識的專著。之後🏐,他結合科研、教學以及我國抗生素製造最新進展,又於1959、1965年對此書作了增訂🏦,並更名為《抗菌素》🏊🏿♀️。此書先後6次印刷🦕,是我國改革開放前該領域唯一的、最權威的專業指導和教學用書🚒,為我國抗生素製造提高專業技能和培養研究人才發揮了重大作用。
1957👩🦰、58年,華東化工學院培養的抗生素製造專業學生相繼畢業,為全國各地新建的抗生素藥廠,如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抗生素藥廠——華北製藥廠等輸送了急需的技術人才。該專業首屆畢業生戴經銓就在華北製藥廠一幹就是30年,馬譽澂教授為之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他的學子們身上得到了體現和回報。
1966年7月,馬譽澂教授不幸因病去世。據當年了解馬先生的同事稱🌔:“他得的是肝病🧛🏽🙅🏿,這與他為了搞科學試驗而長期接觸氯仿等化學有毒藥品不無關系。馬先生要是能再多活20年,憑他的資歷和才華,定當會對我國科學、教育事業做出更多驕人的貢獻。”
註:①湯飛凡(1897.8~1958.9)🔽,衣原體之父💂,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57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30日晨🖍,因在反右運動中被打為“右派”而自盡🔃。②童村(1906.6~1994.4),我國抗生素業先驅👩🦯,曾任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名譽院長。③華東化工學院,1993年2月20日更名為沐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