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檔案見證我校元老為抗戰出力
發布時間🥋:2015-08-28   訪問次數:541

 

圖片說明:顧毓珍“桐蔭軒記”手跡🤝。註🧑🏿:左側為其二哥顧毓琇手書。194599日😐,

顧毓琇作為中國知識界的代表參加了在南京紫金山舉行的日軍投降受降儀式。

 

70年前的9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裏”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𓀔、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

是年中秋夜(920日),“歲在戊寅1938年📞,余昆仲因避寇侮⚗️,隨政府西遷重慶”的顧毓珍教授(1952年從同濟大學化學系調入我校任教👩🏻‍🚒,為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終於在“蔔居北碚新橋之南🚈🎅,竹籬捆舍🫖,聊蔽風雨而已”的“茅廬”裏呆了7年(與其二哥毓琇、三哥毓瑔同住此)🤳,盼來了“嗟夫。乙酉秋👶🏿,抗戰勝✌🏻,敵寇降,主人將東歸”好心情,欣然“援筆留上之記,所以永誌,弗忘是軒雲爾”的《茅廬記》《桐蔭軒記》兩篇散文(如圖所示🥢,手稿現為我校沐鸣平台收藏)😸👩🏻‍🦽‍➡️。

日寇侵華期間,像顧毓珍教授一樣,我國大批愛國知識分子被迫飄落他鄉,原來教書、育人和搞研究🕗,為國作貢獻的抱被負徹底扯碎。但他們毫不氣餒,在後方艱苦的條件下,振作精神,想方設法,積極投身抗戰事業🤾🏽,為報效國家而努力工作🐄。一邊無奈地“憩息其間,怡性陶情🎾,共話曩昔🤽🏻‍♂️,而策來茲”;一邊也感嘆“吾儕茅廬,詎非浩劫中之樂土歟🧘🏻‍♀️?”,為早日復員而臥薪嘗膽。

【顧毓珍教授抗戰期間相關工作(本館侯怡敏整理)】

1937年抗戰開始,中工所要遷往重慶,顧毓珍先赴重慶北碚,在民生公司主辦的西部科學院內借得房屋數間開展化學分析、釀造試驗和油脂試驗等工作🏷。1939年秋,顧毓珍著手籌備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下轄的北碚三花石酒精廠的建設工作🍵,1940年該廠移交資源委員會後,他又開始籌備中工所的油脂實驗工廠👲🏽。由於形勢需要,1939年後中工所陸續在北碚建設了五個試驗室和三個實驗示範工廠🏂,顧毓珍任油脂試驗室主任、汽車燃料試驗室主任,兼油脂實驗工廠廠長。他在開展大量油脂樣品試驗的同時👩‍❤️‍👩,又根據試驗室的結果作中型規模的製造試驗。有些研究成果在實驗工廠試製成功後👑,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廠家及時推廣🍫,就由實驗工廠擔負小批量的生產任務。油脂實驗工廠最初只有一個土法榨油坊🦸🏿‍♂️,後添設煉油、機器油🧭、油布與皂燭等部門,他們生產種類繁多的產品,如汽油、汽缸油🪮、各種潤滑油🫣、電木原料、油墨、皂燭、油紙、油布、雨衣、防毒衣等。據19456月統計顯示🤢,1941年以來油脂實驗工廠出品的植物汽油及柴油有74萬余加侖(280萬升)☦️🦍,油漆16570公斤,雖數量不大😌,卻填補了後方工業的空缺,緩解軍需民用的燃眉之急🦐。通過生產、出售工業產品,還可以籌集部分資金🧔🏻,用於解決研究所研究、試驗及其他經費的不足。在重慶北碚期間⚀,顧毓珍與他的同事們還對土法榨油技術進行了改進。關於植物油的壓榨,他們做過棉籽、大豆👰🏿‍♀️📖、桐籽、菜籽、花生👨🏿‍🦳、芝麻和蓖麻籽7種試驗,並從這些數據推算出壓榨油籽的一般公式💟,說明產油率與壓力、含油量、時間和運動黏度的關系。關於油脂的萃取試驗🥁🤭,他們曾分別以苯和輕油為溶劑作棉籽的試驗,其結果前者的萃取效率為92%,後者的為87%。其他技術方面的改良🫳🏼,如采用蒸汽加溫設備🙎🏼,可增產桐油6%左右,桐籽粉蒸煮時間改為89分鐘最為適宜📵,這些算不上高深的發明創造🎏,卻十分切合當時桐油生產的實際,為促進戰時後方的桐油生產發揮作用。

抗戰期間,顧毓珍還參加活性炭試製工作,以柏木♥️、栗木🧑🏼‍✈️、胡桃殼、椰子殼為原料🔑,采用空氣活化法、氯化鋅活化法🧚🏼‍♂️、過熱水蒸汽活化法等技術💂🏻🛎,成功製備近700公斤活性炭🚂,裝配2萬多具防毒面具及防毒口罩🧙🏼‍♀️,為中國抗日將士免受毒氣傷害做出貢獻。

 

 
沐鸣娱乐专业提供:沐鸣娱乐🦬、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娱乐欢迎您。 沐鸣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