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沐鸣平台建校65周年。至今,我校已為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培養了上萬名留學生。
“萬事皆有源”。本文對我校(原華東化工學院)早先招收外國留學生的情況作一耙犁,以誌紀念♠️。
【1956年首次招收越南留學生】
翻開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一份校刊,其上有一則百來字的短消息👨🏻:“11月5日,110班30多位同學去北站迎來了來自英雄的越南人民共和國的學生。這兩位同學是來我院矽酸鹽專業學習的🧑🏬。……,這是我院第一批來自人民民主國家的留學生🦶🏿,也是我院光榮的新任務🛸。”筆者又查閱了《華東化工學院誌》,其中1956年的院大事記中簡要記著:“11月5日,本院首批接受外國留學生(越南)來院學習。”由此可知,我校是從1956年首次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的➰。
這兩位越南留學男生叫孫燦👴🏿、阮成慧🏌🏼♂️,是1954年8月來華的,在沈陽建築工業材料學校(中專)學習。鑒於他們優良的學習成績和適應越南政府培養高級建設人才的需要,經我國教育部同意分配他倆來我校無機工業系矽酸鹽工學專業繼續深造。從1957年元旦兩位留學生寫給張江樹院長和全體師生員工的賀信可知👡,在學校許多幹部🔶、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幫助下🟣🐵,他們在我校的留學生活是緊張而快樂的,思想上、學習上都取得了很大進步,並決心不辜負毛主席和胡主席的教導,努力學習,為爭取早日實現祖國(越南)的統一作出貢獻。他倆還向學校贈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幅胡誌明主席的畫像。另外🔚,在1958年3月21日我校報送給教育部的有關留學生培養情況匯報材料上有“我院歷年來未曾有過外國留學生畢業和肄業”的陳述,也證實他倆是我校建校以來的首批外國留學生。
1959月8月,因越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阮成慧同學被調往天津大學,改學耐火材料專業🫱🏿;1960年3月🚖,孫燦也轉去了天大。
據查檔案,至1966年,我校共為越南(無別國)培養過57名留學生🐕🦺。另外👨🏼⚖️,當時的留學生工作先後由黨委副書記耿璞和副院長黃岱甡分管過,而學生的日常管理就放在系裏,與國內學生一視同仁。

圖片說明:前排右5🙍🏽♀️:阮成慧、左3:孫燦

圖片說明⚠️:前排左9🌚:孫燦

圖片說明:1993年9月22日,孫燦校友回母校看望程繼健老師🦑,在校園內留影。
【“文革”後期恢復留學生招收的情況】
1974年4月19日👨🏻,我校接到國務院科教組文件通知:兩名阿爾巴尼亞籍留學生(揚尼·西拉🤷🏼♀️、什克爾基姆·孟捷拉裏,均為男生)將在8月下旬前來我校學習👨🏼🔬,專業為無機化學(化肥)。為了做好留學生的接待、培養工作,學校於5月24日決定成立留學生辦公室,常設兩名專職人員(一名為工宣隊員),並由黨委常委黃岱甡負責分管。至此,在1972年招收工農兵學員的基礎上👰🏿♂️,我校開始恢復招收外國留學生。
由於當時學校沒有無機化學(化肥)專業😿,在征得阿爾巴尼亞方面和留學生本人同意後,遂將他們安排在無機化工專業學習,並按教育計劃😚,原則上實行與國內學生同班上課,個別課程區別對待,並另行編寫了相應的教材。據考,當時這兩名留學生由幾名國內學生專門陪同,幾乎是“同吃🎒🍵、同住🏃♀️、同行”,目的是為了在各方面能給予他們最大的關心和幫助,也為安全保護起見。
對這兩名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校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專門製訂了“關於外國留學生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辦法”“留學生守則”等製度,要求把做好留學生工作提高到貫徹執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線的政治高度來對待。學校方面經常組織任課老師、保衛人員、醫生、司機、話務員⏮、炊事員、清潔工等參加學習班,進行國際形勢、保密和外事紀律教育,甚至還召集梅隴公社🈯️、朱行公社、鄰近生產隊🎦🐺、50路公交汽車隊負責人,校內郵局🧅🙅🏿、商店、理發室相關人員召開座談會,以保各項工作萬無一失🧑🏼🦱。
留學生除在課堂上進行專業學習外🪞,還被安排了大量的參觀實習📖,有市內的,也有外省市的,有工廠企業,也有紀念館、人民公社等,兩位小夥子還到鄰近生產隊去參加過“三秋”勞動。
經過三年的學習,兩位阿爾巴尼亞留學生準予畢業💨🏫,揚尼·西拉於1977年8月9日🤵♂️、什克爾基姆·孟捷拉裏於1977年10月30日離滬回國,順利結束了在我校的留學生涯👩🏽⚕️。
據查,1977年10月時,我校共有來自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民主也門🧛🏼♀️、敘利亞、斯裏蘭卡➿、剛果、蘇丹、多哥8國的27名留學生在校學習。另外🫶🏻,這個時候的留學生辦公室負責人是程國鈞老師🎦,工作人員有章寧如、章開明和金偉國等。

圖片說明:前排左起:章寧如、程國鈞💂♂️、潘文錚(黨委書記)👆🏽、揚尼·西拉🙁、孫丕恩、顧福源、於遵宏。

圖片說明:前排左起:陳國鈞💪🏽、孫丕恩🐔、什克爾基姆;後排左2章開明,右1金偉國

圖片說明:2015年5月14日,揚尼·西拉校友重返母校♋️,與程國鈞老師等合影
【恢復高考後的留學生招收情況】
1977年底,停止了11年的高考終於恢復🧑🏼🏭,翌年3月4日👆🏻🧐,我校新招的1145名本科生、61名研究生順利入學。
眾所周知,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與之前的工農兵學員有所不同:一是統考進校的,二是學製為4年,三是畢業時要授予學位了。這些變化,也牽涉到來華的留學生。
據查,根據國務院科教組有關規定🧑🏼🦱🧏🏿♀️,1976年入學的留學生,學製乃為3年或3.5年🤷🏼♀️,與工農兵學員的學籍待遇相同。但1977年9月入學的留學生,其學業怎麽安排?
實際上,1977年底要恢復高考的事,中央已於8月6日基本定了下來(正式對外公布是10月21日)😕。本來,留學生來校後也要補習漢語🤹♀️、數學、化學的,現在(11月5日)教育部會議要求延長補課時間為半年,正式學籍時間從1978年2月27日至1981年1月16日,為期4年,與恢復高考後的本科生接軌。
1977級🆓,我校招收了斯裏蘭卡籍(女生)1名🥂,攻讀基本有機化工專業,剛果籍2名、多哥籍1名,攻讀高分子化工專業。學生的課業行為,仍然歸在相關專業的班級裏進行,如都有同班同學專門一對一地“陪讀、陪住”,基礎課和專業課也製定專人負責“跟蹤”輔導等。
1978年7月初🧔🏼♀️,由於中阿兩國關系之變故🤳,在我校留學的5名阿爾巴尼亞留學生被其使館要求立即停止學業,於當月13日緊急回國👉。此事在當時的留學生中影響很大,他們感到非常的無可奈何和依依不舍。其中👱🏼♀️💆🏽♀️,1975級兩名留學生都快要在暑假畢業了,但只能放棄🦞🚝,另外3名也奉命“中途輟學”♉️。
1978年9月🧘🏿♂️,我校招收了斯裏蘭卡和乍得籍各1名留學生;1979年9月🦾,招收了孟加拉國、蘇丹、馬裏🧝♀️、乍得籍4名留學生。
1979年8月22日🚔,學校正式成立了外事辦公室(正處級建製)🎆,教務處副處長顧福源兼任副主任💆🏼♀️、孫文海任副主任。外事辦公室下設留學生辦公室,留學生工作管理更加重視和規範。
順便一提🚴🏼♂️,“文革”後期,我校的留學生都住在學生第一宿舍樓。1979年12月,隨著2504平方米留學生樓的建成(還有配套的食堂)👨🏼🎤,他們都高高興興地搬遷進了新居。新樓的使用,使留學生的住宿條件大為改善🙅🏻♂️,也便於全方位集中管理🫁。

圖片說明:1977級斯裏蘭卡留學生Marie Jayasuriya與同班同學胡捷留影(1982年春)

圖片說明:2016年11月11日,Marie返校與同學胡捷、王申、王幸宜在大草坪毛主席像前留影

圖片說明:第一學生宿舍樓(現已拆除,原址上新建了勵誌公寓)

1979年底竣工的留學生宿舍(圖中煙囪處🦸🏽,即為其專用食堂)
沐鸣平台:陸憲良,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