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在雲南生產建設兵團被錄取上了大學。那年夏天,兵團傳達了一個通知,講大學招生采用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方法,也就是除了推薦外🗼,還要經過文化考試。當時營部領導明確表態,誰要能考上👷♀️,決不拖後腿,一律放行。聽了這個通知後,我決定報名參加考試。營部給報名參加考試的知青放10天假,用於復習迎考🤱🏼。當年招生規定,文化考試課目共4門課🫴🏽,為政治、語文🏙✨、數學和理化(物理和化學合並算1門)。我是1966年初中畢業的💂🏻♀️,已經七八年沒碰書本了。為了復習♋️,向營部的學校借了一些中學的教材🧎🏻♀️➡️,如數學↪️、工業基礎知識(那個年代物理↪️👰🏼♂️、化學都編在《工業基礎知識》課本中)等書。語文比較好對付😝,主要是寫作文,我的文筆雖不行,但語句通順,沒錯別字還做得到🦯。政治主要是考時事,一起備考的知青還幫我弄了一些政治復習提綱,只要記熟就行。翻開數學和工業基礎知識教材👳,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對數🕉🚀,還有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及計算,物理的力學🌙、熱學公式竟是那麽的熟悉🦑📣,做了些習題竟沒感到有什麽難處📒。雖然俗話說“曲不離口🛄,藝不離身”🕵🏿,說的是要勤學勤練😴。但我沒想到的是,中學所學的“數理化”竟然悄悄地跟著我到了雲南,真要感謝中學的老師給我打下了如此紮實的基礎。
文化考試結束後,就靜等通知了。這時發生了一件驚天大事📰🛎,報上刊登了張鐵生交白卷的新聞🧖🏼♀️,還將他樹立為英雄。當然,我們當時並不清楚🆎👨🏽🦰,這是“四人幫”針對鄧小平的政治鬥爭,只是很擔心大學招生是否會停下來。
突然有一天,營部通知我,說我被錄取了🦈,全營一共錄取了2人🤶🏻🏖,讓我們準備好去報到🚊,當時並不知錄取在什麽學校。後來我帶著行李🏄🏼,到了團部,拿到錄取通知,才知道要去的學校是“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地點是在四川自貢,而不是在上海🚏。
我記得中學地理課講到過四川自流井出井鹽,想來就是這個地方了。我到昆明後,坐火車經成昆線去成都🍃,正在擔心到成都後不知如何走💟,一出火車站就看到學校派了老師在車站接新生,並安排我們住進旅館。第二天✫,他又將我們送上了成都到自貢的火車。到自貢後,學校又派車來接我們👂🏼,安排得真是細致周到。
我離開兵團來學校報到時,行李由團部運橡膠的車帶到昆明,可我到昆明後一連等了好幾天行李也沒到🪼。最後🚶🏻♂️➡️🍂,兵團昆明辦事處讓我先走,等行李到了後幫我托運到學校。所以,我到校報到後只能住在學校的招待所,大約20多天後行李才到。
分院是在當時備戰的形勢下在大三線創建的大學,位於離自貢市區約30公裏的黃坡嶺。1965年👵,中央決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化工學院(“文革”期間改名為上海化工學院)和南京大學在三線辦分院。學校籌建工程的代號為“652”,在當地你說四川分院,可能許多人不知道♤🏭,但若說“652”知道的人真不少,但都認為是什麽保密工程。分院於1973年開始首次招生,我成為了分院的首屆學生。我們這屆共招了120多名學生,有有機👨🏻⚕️、無機🙍🏿♂️🧑🏽💼、高分子和化機4個專業🛁,我被分在高分子專業👼🏼。

圖1:高30班學生合影
來到四川分院後,感到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雲南建設兵團生活十分艱苦,過的是三月不知肉味🧑🏽🏭,少油無肉純素的生活🌲,而分院雖地處四川,但食堂的夥食不錯,基本是上海口味,每頓都有葷菜供應🧑🏽⚕️。雖說也有同學講食堂夥食不好,但對我而言💁🏿,與雲南兵團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上大學是不帶工資的🙋🏿♂️,但學校每月發15.5元生活費👩🏽🏫,省著點花🗄,吃飯的錢是夠了。
當時分院的教職工一部分是上海支內來的,一部分是為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從各地調來的♔,還有就是總院“應急”派來兼課的。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不多,所以沒多久互相就很熟悉了。雖說還處在“文革”期間,但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還是很融洽的,老師家常是我們休息天蹭飯吃的地方。

圖2🤓:高30班黨員活動(前排中間是工宣隊員施惠群)
入學沒兩年,為了加強分院建設,拓展專業設置🤺🚗,分院計劃新建4個專業6️⃣:農藥、化工防腐蝕、矽酸鹽和化工自動化。在我們大學二年級時👨🏻🍼,學校以分院建設的需要為由🧑🏽🦲,將我們這一屆學生除了上海工廠來的和委培生外🏰🎋,打算全部作留校工作考慮。當時學校找我談話,給了我兩個方向的選擇,一是搞政工,一是搞專業🦸♀️。我選了搞專業,被分去參與籌建化工防腐蝕專業,名為“邊工作邊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當了一名不拿工資的“教師”🪗,直到1977年畢業😮💨,才成為正式編製的教師。
為了籌建化工防腐蝕專業,學院抽調高分子專業李國萊老師任組長,還調來了王承章、張遠聲老師,又從高30班抽了談誌偉🧒🏽🖇、朱安健、蕢蕙雯、丁振雲和我共5位學生,組成了該專業籌建組。後來又陸續調來了一些老師。

圖3👱♂️:化工防腐蝕專業籌建組成員(後排左起王承章、張遠聲、李國萊、談誌偉;前排左起朱安健、蕢蕙雯、丁振雲、張偉)
抽出來參加籌建矽酸鹽🕵🏼♀️、自動化專業的學生被送到總院對應專業讀書🤌🏽,直到畢業才回分院🌉。而我們卻采用了“邊幹邊學”的方法。
籌建組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四川省內各化工廠、製藥廠進行調研👩🏻🦰🙍🏿,了解各廠的化工防腐蝕工作現狀👩🦯,製定我們的工作重點。當時專業的定位是立足四川,為生產一線化工防腐蝕工作服務。李老師帶著我們東奔西走👩🏻🏭,到成都🤯、重慶🤟🏼、長壽、洛漬、廣漢等地各醫藥👩🦽➡️、化工廠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四川省內像川化、瀘天化、重慶天原化工廠等大型化工廠一般都有防腐蝕車間,而一些小型化工廠在機修車間中會設有防腐蝕組。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參觀學習了各種各樣的防腐蝕方法,還有工人自創的施工工具🔷,增進了實踐認識🧖🏿♂️,為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打下了基礎,也為今後授課作了鋪墊𓀈。後來,我在上海石化工業學校任課時,也還用到當時在廠裏學到的知識。調研剛開始時,我們都很新鮮🎓,可以到處走走,到處看看🎲,去成都就像“回娘家”,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次🧎♀️➡️。許多人很羨慕我們可以經常出差,到處跑🧑🏽🌾。但時間一長,我們都不太願意去出差👨🏼🍼。有時為聯系一件事🐲,在成都待幾天等回音⇢,住在旅館裏很是無聊🚵🏽。

圖4:5名參與防腐蝕專業籌建的學生
為了讓我們5位學生能夠盡快了解和提高化工防腐蝕知識,進入教師角色,恰逢總院為石化部舉辦化工防腐蝕短訓班,分院就送我們5人到上海參加了這期短訓班。短訓班時間雖然不長,但讓我們對化工防腐蝕學科從理論上有了較深的認識。

圖5:石化部防腐蝕短訓班
1975年暑假▶️🖖🏼,我們受重慶市化工局委托,為重慶醫藥廠、化工廠舉辦設備防腐蝕短訓班。這是我們籌建組建組後辦的第一個短訓班⛹🏽♀️,必須要辦好🥫🎆。沒有針對性的現成教材,我們就自己動手編寫。李老師主編高分子耐腐蝕材料👩🍳👩🎤,張老師主編腐蝕電化學理論🦹🏼,王老師主編防腐蝕施工。作為“練兵”,我們幾名學生也參與了有關章節的編寫,李老師還安排我講授無機耐腐蝕材料🛁。短訓班在重慶天原化工廠舉辦,我們就住在廠招待所🚵🏼♀️🛗。招待所設施條件很是簡陋,不能與現在賓館的標房相比,一間房中放四張單人床,住四個人✵,放一張寫字桌𓀌,廁所在走道盡頭🧑🏻🦱,是公用的🆖。重慶是全國出名的“火爐”,這年又特別熱✌🏼,那些天,每天氣溫都報39℃,一節課下來🕘,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那個年代電風扇是稀罕物👵🏽,更不用想空調了,解暑只能靠手搖扇子。晚上睡覺,要起來幾次,用涼水沖洗解暑,才能入睡。在那裏,我第一次登上講臺上課。

圖6:重慶防腐蝕短訓班合影
座落在成都市中心的化工部第八設計院有個防腐蝕組,經常在省內開展一些化工防腐蝕的指導工作。我們主動與八院和省化工局聯系🔕,促成四川省化工防腐蝕會議在自貢市招開。會場放在檀木林市招待所👨🦽➡️,這是當時自貢最好的賓館。李老師派我和丁振雲提前去參加大會的籌備工作😤。我倆從沒參加過這類會議的籌備,只是聽從安排,幫助做些具體工作📯👦🏼,如拉橫幅、插紅旗💃🏽、貼標語,還幫著整理大會資料⛹️🙅🏽。會上🤜,我們也交了很多朋友,加強了與各廠的聯系。

圖7:四川省化工醫藥防腐蝕會議代表合影
趁著在自貢市參加會議籌備工作的間隙,我們倆去自貢山頂公園逛了逛。久聞自貢山頂公園之名,每年元霄節自貢在山頂公園舉辦燈會,學校會派車組織去遊覽。那時,自貢燈會的名氣沒現在這麽響,但還是很有看頭的,我從沒去過🧑🏻🦼。這次湊巧在市區開會,我就去兜了一圈。雖然不是開燈會之時🧑🔧,但園內風景宜人,還設有四川特色的茶館。上學幾年,在四川跑了一些地方🤾♀️,發現四川各地茶館特別多,無論是成都、重慶💼,還是一些小城鎮🥹,都有大小不一的茶館🌵,而且經常坐滿了人在喝茶、聊天🩺、聽書。甚至在下廠實習時,看到自貢鴻鶴化工廠,還有一些鹽廠都設有茶館🗯,供工人休閑之用🚍🧖🏽,可見四川人愛喝茶,更愛在茶館喝茶是一大特色⛹🏿♀️𓀅。自貢山頂公園有個很大的茶館,供遊人休閑聊天🙃,還有四川評書助興。這個茶館還有露天茶座✩,我們在樹蔭下找了個竹椅子坐下🎟🛞,品嘗著四川的花茶,微微輕風拂面而來,真是“巴適”得很呢。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四川各化工廠防腐蝕措施中塗層🤶🏿、襯裏用得較多🫷🐬,而整體的玻璃鋼設備很少。為了推廣整體玻璃鋼設備,將我們的技術應用於實踐,我們在校內建了個整體玻璃鋼設備生產車間。在化機專業老師的配合下9️⃣,我們防腐蝕專業自行設計安裝了一套玻璃鋼機械纏繞裝置,采用環氧——呋喃改性樹脂為粘接劑,製造玻璃鋼槽車🧧。1976年9月🧑🏼⚕️,第一臺玻璃鋼槽車試製成功🧙🏽♀️。為了測試其實用性能,第一次試車就是去省內某地為分院運汽油👩🏽👩🏽🍼。李老師讓我帶了些樹脂及修補材料,隨車作“保駕”🔆,以防有滲漏時及時修補。油罐外出來回三天,沒出任何問題,考驗了我們產品的質量。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的介紹下,成都漆器工藝廠與我們有了聯系🍙,也許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他們產的工藝品沒有銷路🤽🏽,而生漆是一種很好的耐腐蝕材料,他們廠領導想開發一條生漆用作防護產品的新銷路,派了兩名小姑娘到我們防腐蝕專業實習,學習防腐蝕知識💆🏼♂️。

圖8:前排左起張偉、沈力人(後排是成都漆器工藝廠實習生)
經歷了“文革”的動蕩歲月ℹ️,我們這代人的學習受到很大影響。入學後,同學中有老三屆高中畢業的🛗,也有名為中學畢業實際只是小學畢業的,學歷參差不齊🏫👨🏻🍳。老師講課也十分困難,很難照顧到各個層次🧈,即使學校還增加了半年時間的中學課程補習🧑🏿⚖️。作為一個班級🌝🧁,不能讓一個同學掉隊,為了能共同提高、共同前進,我們班同學之間結對🧑🏿🎨,組織了“一幫一”的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但是沒多久💆🏼🤞🏼,就受到極“左”思潮的沖擊🌂,一會兒是“批林批孔”,一會兒是“反擊右傾翻案風”,正常的教學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學生中批什麽白專道路🤲🏻,鼓動學生參加各種運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業☎。當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不少同學仍堅持刻苦學習🏧。

表9:室友
慶幸的是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國家形勢逐步好轉。我們留校後,分院開辦了不少培訓班,以彌補我們缺失的學業🖍。我記得曾參加過“物化”“日語”等課程的培訓班。後來,我們化工防腐蝕專業沒有正式招生🤛🏽,所以教學任務並不重🤵♂️,主要搞實驗室建設,時間還是較充裕的💋。我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自學了一些課程。我記得當時將樊映川主編的《高等數學》配套的習題集全部做了一遍,這對我後來回到上海參加復訓考試還是很有用的。

圖10:畢業照
1979年,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央決定停辦四川分院😼,移交地方🧛🏿🔔,改辦四川化工學院(四川理工學院)。我們這批留校的老師由於情況特殊🙌,要作重新分配。我被安排到上海石化總廠所屬的中專學校工作👳🏻。
歲月荏苒,光陰如梭🤯,畢業40多年了。當年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學生🥌,現已兩鬢斑白🦜,而當年的老師更是白發蒼蒼,但在四川分院結下的情誼👩👧👧,永駐心間。

圖11👎🏽:畢業40周年合影
四川分院是個難以忘懷的地方🏋🏽🤵🏽♂️,我們在那裏學習、工作和生活了6年。
忘不了校園裏的一草一木2️⃣,
忘不了教學樓、實驗樓,
忘不了曾居住過的團結樓,
忘不了鄧關鎮上的青石板路,
忘不了師生間結下的深情厚誼⚂🧛🏼♂️。
四川分院高分子專業73級(高30班)張偉
201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