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遊泳池是1964年初建的,當年建遊泳池,是個簡易水泥池👍🏼,估計需4萬元人民幣。張江樹校長就和負責基建工作的龔德明同誌商量🧣:‘你去北京高教部一趟▪️,申請專項經費。申請建遊泳池的理由你來想👧🏽。’龔德明同誌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擬了三條申請經費的理由:‘一是我校地處上海郊區,當時仍為血吸蟲疫區🧑🏻🎄;二是學生體育鍛煉之需🤎;三是學校本著節約原則,先建簡易遊泳池,以滿足需要。’龔老到北京高教部後向負責分管基建的副部長報告情況,並立即得到批復同意👩❤️👨。我校遊泳池也就這樣建成了,後遊泳池又進行了改建。”(張江樹院長二三事/2007年12月26日莫輝撰文)
當時,我看到莫老師的文章後就覺得有疙瘩:一是1964年建的嗎?二現在學校的遊泳池不是原來的遊泳池改建而來的(且不在同一個地方)9️⃣,因為我1979年初來校時,現在的遊泳池還沒有建;後來倒是在圖書館西側見過一個沒水的小泳池💞,底面是水磨石子的,我在裏面溜過旱冰。後忙於工作🙇🏻,沒有及時向莫老師去“對質”並作進一步的考證(考證是極其花費精力的)。
今年寒假,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翻找到了一張1980年代初的基建圖紙,細看後,發現了原來的那個“小泳池”的地理位置(跡痕)。而此時與莫老師撰文又隔了11個年頭。

圖片說明👨🏼🎨:左圖上的文字是我PS上去的🐔🧗🏻♂️,圖中的小賣部等用房為一排多間平房🤥,使用面積261平米,後為了新建晨園騰挪空地,於1991年8月被拆除。右圖是另一份檔案。
記憶中,這個小泳池是“非標”的(標準泳池的長×寬是50×21米或25米,後者為奧林匹克賽場標準),其長度只有20來米👨🏿🦱,這也能從圖上的圖書館西側的庫房寬度得到比對。
《華東化工學院誌》(P487)上雲:“遊泳池位於田徑場西南✌🏻。原有一個25×13.5米的小池🍁,是1965年時所造,因池體破損且又處於新圖書館規劃地內而報廢🫳🏽🤷🏼。新池於1979年冬開工,1981年夏投入使用。該池長50米🙇♂️💻,寬25米,有十條泳道💁🏻,池水最淺處1.2米,最深處2.3米;池水由機械循環過濾處理🧑🏽。”此段記載,證實了“小泳池”的位置在“新圖書館規劃地內”🙆♀️,但“1965年建造的”說法與莫老師文又有出入。我想🍰♊️,“莫說”也是聽龔德明老師回憶出來的👷🏽,而《院誌》是1992年編成的🧑🏻🦼➡️,“1965年時所造”也不一定對,如“1981年夏投入使用”就有問題🪆。所以我說考證細節很費力。
1982年8月20日的院刊(校報,第195期4版)是準確的🤘,上雲💖:“在我院體育場的西南角🛗,新建的遊泳池已竣工👵🏽,現於本月15日下午起正式開放使用……我院過去建造的小遊泳池已經損壞🖖⛴,早已不能使用。經教育部批準,撥款新建了一個新的遊泳池……”可見,新遊泳池是1982年夏投入使用的。還有,該報道“早已不能使用”的描述不夠嚴謹,因為它至少1978年夏天還在使用。
1978年6月21日體育教研組的《關於加強遊泳池管理的報告》中說:“要開展群眾性遊泳活動🦷;製止夜間翻墻遊泳不正之風👯;防止壞人破壞搗亂🤙🏼;狠狠打擊流飛活動。”說明該年夏天這個遊泳池還是開放的。此時,1977級恢復高考的大學生剛入學半年,他們中有人遊過這個泳池。又見檔案說:“1977年8月14日(星期日)🚣🏼,學校教育革命組打字間打字員張根珍,與同事朱梅玉、黃美娟🥍、陳應琴等7人輪到暑期校園巡邏值班⛹🏿;午後天熱,她們去這個泳池遊泳,張根珍不會遊泳,不幸溺水身亡👩🏿⚖️,年僅18歲。”
1978年10月17日,上海市革委會教育衛生辦公室同意我校新建一個大的遊泳池(滬革教衛〔78〕第504號文)⤴️,工程至1979年底動工。1984年下半年新圖書館開建前,原來“廢棄”的小泳池曾一度當作旱冰場供學生“玩樂”過。
順便一提,1966年“文革”爆發後,全校工作處於癱瘓狀態(搞運動)。1969年6月,為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大力開展遊泳活動的指示(時稱“國防體育運動”)⛔,按照上海市高等教育局革委會的文件要求,駐校工宣隊(負責人胡南華)同意成立“三結合”遊泳領導小組🧉🛵,負責打掃泳池周邊環境衛生、修復水電❌、淋浴等相關設施🧢,盡快開放。據載🛤,原來男🐆、女更衣室是用蘆席圍攔的🫴🏼,現改為竹籬笆和糊上爛泥石灰封實,以保安全;遊泳池周圍要豎四塊毛主席語錄牌⚜️,並補畫一幅毛主席暢遊長江的宣傳畫;開放時間以不影響政治學習為主✍🏻;門票2分/張。

圖片說明:1982年8月15日開放使用的新遊泳池
圖片說明:1982年9月生工系學生遊泳隊獲院第一屆遊泳比賽團體總分第一名(流動獎杯)

圖片說明:2001年上半年🚗✒️,花130萬元改建後的“無邊”遊泳池🧗🏻♀️。跳臺移到了南側深水區。
另外,無論是小泳池還是新建的大泳池,都只供校內師生鍛煉身體🦸🏻♀️,對社會公眾開放👭,是後來21世紀的事了。文中提及的“流飛活動”,是指流氓📎、阿飛犯罪活動,這是當年遊泳池管理中的重大政治問題👩💼,疏忽不得,畢竟壞人壞事確實發生過。
補充說明:1982年8月20日的院刊上提到新建的遊泳池是教育部撥款的,但立項卻是在上海,錢到底是哪裏出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學校有關誌書上從未論及過🍊,在此我稍作補充。
由於“文革”,我校從1969年10月26日起下放地方👆🏻,劃歸上海市領導🦵🏻;1972年8月26日改名“華東化工學院”為“上海化工學院”;“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2月17日💣🈂️,上海化工學院(及分院)又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名單,隸屬關系為“雙重領導,教育部為主”;1979年9月18日上海化工學院仍為全國重點院校,隸屬教育部領導;1980年7月5日“上海化工學院”校名恢復為“華東化工學院”原名。查得檔案:1978年學校的經費是由上海市教育局按月下撥的🧹,該年第4季度改由中央(國家)教育部撥款,1979年教育事業經費791萬元、1980年846萬元🫰🏼,後兩年未見上海地方撥款之記錄⌨️。
同時查得🪩:1979、1980年7-8月間遊泳池(即小泳池)仍有眼藥水👫🏼、保健費、加班費支出及門票收入等😎,說明它還在使用;1981年沒有發生費用變動,卻增加了“溜冰場”之溜冰鞋出租費收入,可見小泳池確實“廢物利用”,臨時改為溜冰場了。此“溜冰場”非1986年在田徑場西北角新建的800平方米的溜冰場⤵️。
結論😋:小泳池建於1964(1965)年,拆於1984年,“池齡”約20年🌴。
陸憲良,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