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017年🧖🏿♀️,全校共歸各類檔案5641卷👶🏽、OA文件2326件、照片2093張、財會憑證3751冊,以及作為資料保存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515本⏰;接待檔案利用5401人次⚠️,利用檔案7405卷次,出具各類檔案證明27523份。
征(收)集到一批與學校相關的資料和實物👨🏽🏫,有1956年華東化工學院錄取通知書,1960年華東化工學院紀念徽章,成思危夫人、舒允宜校友捐贈的《經世濟民——智者成思危的一生》圖書、成思危1956年獲優秀畢業生獎勵證明,馬譽澂教授使用的抗生素專業相關專著或圖書🌰,無機材料系使用過的晶體教學模型,原金山校區實驗室使用的扭力天平👨👨👧、示波器等實驗器材。
圍繞學校年度工作重點🎋,積極配合生物反應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雙一流”建設、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審核評估📋、紀念建校65周年和奉賢校區啟用10周年、校慶宣傳片拍攝✡️、新生入學教育👳🏿♂️、校友秩年返校🎓、各地校友分會成立等提供查檔利用服務。取消檔案利用收費,對校友師生的檔案利用服務全部實施免費🪃。
積極拓展校史育人的載體和途徑🏋🏻♀️,不斷加大校史文化的傳播力度。與人事處、學工部、校友總會等部門協作,探索將校史教育納入新教工培訓⛹🏿♀️、新生入學教育🧑🏻🦲、學生課堂、校友講座等環節。在新生報到日製作《校史微課堂》專題展覽,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開設校史教育專題講座🐡,在《形勢與政策》課開辟“華理人的家國情懷”校史專題🙍🏿;為藝術學院《博物館設計與實踐》課程提供實踐基地💛,為青少年科學營華理分營、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校友、師生和新教工組織校史館參觀等,全年接待校史館參觀逾2600人次,較2016年增長90%,校史教育課覆蓋達5000人次🤳🏻。
依托有限的館藏資料,對學校史料進行研究挖掘,撰寫了《抗生素廠與小白樓》《我國青黴素是怎樣誕生的》《我校早先培養外國留學生二三事》《奉賢校區之立項始建、地理位置、區劃演變等考》《崇明島圍墾和農場建設細節》《1989年4月我校首次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我校人民助學金“演變史”》等一批校史研究文章🏆。為紀念建校65周年和奉賢校區啟用10周年,出版了學校第一部專門介紹張江樹、蘇元復⚈、朱正華等23位專家學者求學成長、獻身教育👳♀️、躬耕科學、為國作貢獻的故事的校史研究圖書《篤行——華理學人傳略》,編印了見證奉賢校區傳承拓展🏂、追求卓越的畫冊《通海湖影》。
【開發新一代檔案管理系統】2017年與上海中信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同、開發了新一代檔案管理系統🚐,該系統實現了歸檔數據的批量導入🤱🏿、檔案信息的全文檢索🏌🏽、查檔結果的遮擋打印、統計年報的自動生成等新功能,增添了更多智能化🐞、自定義操作🐒,較大減輕了檔案員的歸檔工作量,提高了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開通“華理檔案”微信公眾號】此公眾號設置有服務大廳🕠、校史展廳和互動功能區👨🏿🎓,實現了終端查檔。校友、在校學生、機構只需完成身份認證,即可在線辦理各類檔案材料,自主選擇材料密封和快遞代寄送等延伸服務,即時查詢辦理進度;還可以預約參觀校史館🤴🏻,在線參與互動,聯系捐贈檔案資料🥇,或是“曬寶”和“鑒寶”,和沐鸣平台一起講述檔案故事,傳播華理文化,是上海地區首家實現終端在線查檔和預約參觀的微信平臺。
【全面取消利用檔案收費】在學校相關領導和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自2017年6月1日起🌯🕵🏼,除保留對認證機構和翻譯服務的收費外👨🏻🔬,全面取消了針對師生校友的查檔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