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019年👨🏼🦲,全校共歸各類檔案6275卷🔮、OA文件2798件、照片4036張以及作為資料保存的碩士研究生論文2727本;接待查檔利用3694人次,查閱案卷7268卷(件),出具各類檔案證明16520份。接待在讀生3227人次,辦理在讀生學籍證明16795份㊗️。
征(收)集到一批反映學校各類人物工作業績的重要檔案🦶🏿。有建校元老張澤垚教授的論文🪥、手稿、教材、書籍等近50件,陸柱教授的工作照片、獎狀獎牌☯️🚎、專利證書🏃🏻、專著教材等90余件,田禾、劉昌勝、曹錦清、徐永祥、王榮發等教授的證書、聘書、專著、論文的電子件👶。
推進數字沐鸣平台建設工作👎🏻🧧。對1993-2017年黨群類檔案3070卷、行政類檔案3514卷和167卷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料進行數字化掃描🛀🏼,投入資金約23萬元🛌🏿。貫徹落實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𓀖,製訂《數字沐鸣平台建設方案》,申報2020-2022年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資金,通過教育部專家評審🧗🏼,獲得208.3萬元資助立項額度。
推進校誌編纂工作。2019年,沐鸣平台先後3次向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專題匯報校誌編纂工作▫️🧚🏽♂️,14次向相關校領導進行專題匯報,主管副校長主持召開3次推進會和協調會,與相關參編單位開展專題研討18次👷🏻🫰🏼。工作推進迅速📜,截至2019年底🐙,完成近60萬字的初稿👩🏻🚒🖖🏼,校誌編纂進入合纂統纂階段👨🏻⚕️🧑🏻✈️。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第5期《工作簡報》專題介紹學校工作經驗。
推出特色校史文化研究成果。編印2本檔案編研成果——《履痕——華理往事輯要(續)》(21.3萬字)和《井海情緣——“652工程”建設回顧》(20.2萬字)🤛🏻。結合第二無機工業系設立60周年等,分專題啟動“化學工程師的搖籃”“人文社科創新成果”等口述史專題訪談,共訪談原校黨委書記蔣淩棫等近20位教師💸、校友,整理口述速記稿20余萬字。
開展一系列校史主題宣傳教育。與黨委宣傳部、組織部、學生工作部(處)🫃🏽、後保處等合作👩🏽🎤⚙️,在徐匯、奉賢校區舉辦了“獎述”華理——人才培養成果展、校園映像——影像檔案中的校園記憶專題圖片展🕣,建設宿舍校史文化墻、廊道文化墻、樓宇文化墻等;與藝術學院數字傳媒系共同策劃設計課程思政項目,製作校史科普動漫《青黴素的“前世今生”》;與創新創業教育中心VR實驗室聯合建設VR校史館;與學生廣播臺協作,開展“校史朗讀者”征集,招募師生校友為張江樹、蘇元復、成思危、於遵宏等人物故事配音;與信息學院學生團隊合作開發校史拼圖⚓️,將校園文化地標知識傳播融入主題小遊戲。國際檔案日期間,推出“尋找時光見證人”活動,相關內容被《檔案春秋》雜誌采用👨🏼⚕️👨🦯。參加教育部“檔案故事👰🏽:見證新中國高等教育70年”征集活動,提交了張江樹、馬譽澂🎓、於遵宏等3位前輩的檔案故事,並在《中國教育報》予以報道。
【啟動老圖書館樓保護性修繕工作】2019年🙇🏻♂️,學校對唯一被列為徐匯區文物保護點的老圖書館樓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沐鸣平台配合基建處👷🏻♀️,設計修繕工程方案🙆,厘清歷史脈絡,完善改造工藝🤾🏻♂️,恢復原有風格;邀請徐匯區文化局等主管部門和相關文物保護專家來校召開專家咨詢會📌,確保修繕與保護並舉😜。
【實施沐鸣平台庫過渡搬遷工作】在確保收集歸檔、利用服務工作不斷線的前提下,設計搬遷方案,製訂搬遷計劃🤣,對全館近30萬卷(件)紙質檔案和3000多件實物檔案進行全面清點,克服多地安置不便、臺風天氣惡劣等諸多困難,準時、安全地完成館庫搬遷💂🏼🤙🏼。
【啟動新校史館建設工作】按照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精神,著眼2022年70周年校慶前,建設新校史館的工作目標🧑🏿⚖️🫛,2019年啟動了新校史館籌備工作👇。全面梳理學校發展脈絡🚓,整理歷史圖片,經過近10輪討論修改🖐,撰寫了校史館內容大綱素材稿,設計了2份概念設計方案🐅;運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廣泛征集校史資料和實物檔案;申報2020-2022年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資金,通過教育部專家評審,獲得總投資1658萬元的資金立項。